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有聯(lián)合國秘書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世界銀行行長、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等。其中,聯(lián)合國就是當今世界秩序的一個主要代表,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則代表著當今世界的經濟秩序、金融秩序。這些代表著當今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的國際組織、全球性機構都來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實際上就是中國對現存世界秩序的態(tài)度——我們并不想另起爐灶,中國下一步的改革和發(fā)展都是在現有的世界秩序之中進行的。“一帶一路”倡議跟現有的世界秩序之間是互動關系,是可以相互加強的,中國的改革和發(fā)展,以及中國發(fā)起的“一帶一路”倡議,都要在現有的世界秩序之中運作。甚至于聯(lián)合國體系下的各種機構,比如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都可以通過參與“一帶一路”獲得更重要的支持。現有世界秩序的具體代表就是一系列的全球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這些國際組織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存在著很多問題。“一帶一路”有助于使現有世界秩序更完善。
關于我國與世界秩序之間的關系,有如下三種認識:第一種是“拆”。一些根本不了解我國情況的人認為中國要改天換地,“革命”現存的世界秩序。事實上,我國決不會、也不可能這樣做,我國也是現存世界秩序中的一部分。第二種是“修”。這就是改革和完善現存的國際制度。許多現存的國際機構不合時宜,甚至在范式上過時,不適應全球治理的普遍需要,必須對之進行有意義的改革,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利益攸關方都要求落實已經達成的初步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協(xié)議。第三種是“建”。目前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不少關于新建全球治理機構的動議、計劃和行動,比如我國參加的金磚合作、“一帶一路”和亞投行。“一帶一路”不是否定過去40年的全球化,而是在實踐中協(xié)助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解決過去40年的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即對全球治理做出貢獻。
五、“一帶一路”為全球化提供中國方案
全球化是幾乎所有國家、所有個人、所有機構、所有組織生存和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比如北京就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我們就要對全球化作出回應。像改革開放、“一帶一路”計劃,都是對全球化的回應。
(一)我國改革開放就是對全球化做出的一種回應。中國將近40年的改革開放可以大概分成兩段:第一段是中國把自己的市場開放給全世界。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前,中國歡迎跨國公司到中國來投資。中國用非常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接納了全世界。第二段是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的,要走向世界、走向全球。“一帶一路”計劃,一方面,代表著我國進一步向全世界開放。全世界這么多代表都到北京來參加“一帶一路”峰會,這本身就是我國進一步向全世界開放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計劃框架之下,我們希望能夠跟各個國家進行合作,使我國走向全世界,實現合作中的互利共贏。
我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也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同樣,我們也希望全世界的經濟能夠向我國的個人、公司和企業(yè)開放。在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北邊有一個東方園區(qū),那是我國發(fā)起建立的,工業(yè)園中有很多是原來在我國經營的跨國公司。這些公司之所以轉到埃塞俄比亞生產,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我國通過“一帶一路”走向全球,未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人辦的企業(yè)走向全球,很可能是在中國的一些公司通過“一帶一路”走向全球。這也是“一帶一路”為全球化作出的一個重要貢獻。
(二)“一帶一路”是我國與世界的一種對接。全球化的世界是高度復雜的,它既有機會,也有風險,還有挑戰(zhàn)。面對這些機會、風險和挑戰(zhàn),“一帶一路”是我國貢獻給世界的解決方案。要適應挑戰(zhàn),應對挑戰(zhàn),意愿、能力、制度安排、體制政策等都要做到位。“一帶一路”是我國首倡的國際合作倡議,高峰論壇是首次主辦。當下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民粹主義、保護主義交織,分配不均助長逆全球化思潮,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受到世界矚目。
“一帶一路”既是高瞻遠矚的,又是精心設計的、可以具體落實的,它可能會對下一步的我國對外開放和走向世界、全球化、世界經濟增長發(fā)揮關鍵的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里,有一個關鍵詞叫“對接”。所謂“對接”,就是指中國的發(fā)展要與其他國家的發(fā)展政策對接。我們強調“一帶一路”要加強“五通”,就是指的要對接,要進行協(xié)調、談判、合作。這次“一帶一路”峰會本身就是一次國際對接。在過去四年已經參與“一帶一路”的和目前對“一帶一路”感興趣的國家、機構、個人和國際組織(包括地區(qū)組織)等都來了。我們可以把這次峰會叫做一次多邊對接的會議,即利益攸關方就“一帶一路”展開協(xié)調。包括我國的“十三五”規(guī)劃,和俄羅斯同樣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其他國家的相關政策,如何對接。
在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會議上,我們提出了非常具體的互聯(lián)互通政策,包括人心的溝通、文化的溝通等各個方面,甚至包括學術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這在越來越復雜的世界中,是很不容易的。如今看來,我們已經有了非常美好的理想規(guī)劃,而這些溝通在對接今后的具體落實時,還會遇到相當大的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未來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還會有很多曲折。
(三)“一帶一路”在外交政策上的歷史繼承性。“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一個單邊的外交政策,而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多邊的全球發(fā)展安排。我們預期將有更多的國家、國際組織等參加到我國所稱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發(fā)展共同體”,甚至是“命運共同體”之中。習主席在“一帶一路”閉幕式上的講話,強調“一帶一路”計劃是一個長期的全球發(fā)展計劃,需要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參加共建。尤其是習主席宣布第二次“一帶一路”峰會要在我國舉辦的時候,我們在第一時間就感到“一帶一路”這樣一個國際倡議在進一步走向機制化、長效化。我們需要盡快地根據“一帶一路”計劃里面談到的“共建”這樣一個精神,進一步把它多邊化。多邊化的“一帶一路”將為現有世界秩序和國際制度注入新的活力。“一帶一路”的成功取決于參與其中的相關國家,尤其是我國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