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對講臺要有敬畏意識
◎ 何 畏
學校教育是現(xiàn)代社會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教師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力軍,而課堂教學則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和學生成長成才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全在教師。教師如何認識和對待講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廣大教師要敬畏講臺、珍惜講臺、熱愛講臺,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認認真真講好每一堂課。這些對教師隊伍提出的明確要求,應當成為廣大教師的職業(yè)操守和職業(yè)精神。
敬畏講臺,就是敬畏職責。人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fā)達的源泉。古往今來,人才首先成長于學校,所以“教育強則國家強”。教師是離學生最近的人,教室是師生心貼心的殿堂。在教師的雙肩上,一邊是學生,一邊是國家。教師的課堂勞動,功在學生,利在國家。講臺的神圣性在于“課堂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教師不能“我的地盤我做主”,把教室當成自己的“私人文化作坊”。學校教育是一種社會存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著不同的教育目的。我們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學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校,學校教育必須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因此,教師作為國家人才工程的一線實施者,必須自覺體現(xiàn)黨和國家意志,用黨的遠大理想、國家的宏偉目標激勵學生的成才動力、引導學生的成才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專業(yè)興趣、引領學生的成長路徑、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情懷,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對學生的任何誤導,都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失責。
敬畏講臺,就是敬畏人才。中國有源遠流長的尊師重教傳統(tǒng),有特色鮮明而內涵獨到的師生觀。在學生心中,老師是自己的知識父母;在教師心目中,學生是自己學緣至親,敬畏學生、服務學生、引導學生、托舉學生應成為教師思維的軸線,他們以可敬的“蠟燭精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在中國的教師看來,后生可畏,學生無論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研究生,對于教師而言,都是知識理論上的“未成年人”,他們的可塑性決定了教師工作的嚴肅性,教師的工作作為“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師對人一槌一刀的雕塑,都應當出神入化,讓人性愈加光彩,否則,誤人一時一念,可能就誤人一生一世。因此,教師必須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既傳授做事之理,又傳授做人之理,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學生潛力的無可限量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無限期待,教師們應時刻提醒自己:在你的教鞭下可能出牛頓,出愛因斯坦,出屠呦呦,人才的培養(yǎng)容不得有絲毫懈怠和哪怕偶然的疏忽。為此,教師應當甘愿成為學生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攀登知識高峰的人梯,雖然“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教師應當是那種哪怕自己只有半碗水也要全部倒給學生的人。教師像父母盼望著孩子超過自己一樣,努力讓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并且十分坦然自豪地認識和對待這種超越,在教師的自我評估中,他們真切地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敬畏講臺,就是敬畏科學。習近平總書記說:“教師工作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傳播科學必須要敬畏科學??茖W是人類的智者們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堆起的圣山,它是開啟心智的鎖鑰、照亮心靈的火把,也是人們改造自然、建設社會、養(yǎng)潤心性的依靠。課堂是知識的圣殿、思想的圣殿、真理的圣殿,容不得有任何非科學、偽科學、反科學的存在,這就要求教師對科學必須懷有謙恭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對科學理論做到精準圓融的系統(tǒng)把握。教師只有自己先成為專家才能講出蘊含深奧道理的家常話,才能把基本原理變成管用方法傳授給學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大家才能培養(yǎng)出站在自己肩膀上的巨人。傳播科學容不得有絲毫錯誤??茖W探索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人類的認識也是一個由淺入深、從片面到全面的過程,但科學的大廈是在剔除錯誤中矗立起來的,否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如果說普通社會成員的知識錯誤可能影響本人和少數(shù)人,那么,教師課堂上的錯誤則具有快速放大效應,可謂謬種誤傳,貽害眾人。傳播科學來不得半點虛浮。教師只有敬畏科學、淡泊名利、遵從真理,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以超然的態(tài)度獻身真理的科學精神。
敬畏講臺,說到底是敬畏教學。教學絕不是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單向信道,而是師生親切交流的場所。教學不能完全脫離知識灌輸,學習也不可能沒有艱苦的努力,正是因為教與學的艱巨性,才要求教師有舉重若輕的能力。教學是知識體系的構建,但教師手下的理論大廈必須是精美的藝術形式。準確闡述知識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科學的藝術化表達是傳授知識的高境界。因為藝術是人們接受新生事物的快樂有趣的形式,可以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出來。教學有知識的灌輸,更應該是能力升華。任何理論都不能成為社會實踐的施工圖,而應該是引導人們社會行動的路線圖,確保人們始終行進在正確道路上,或至少盡可能少走彎路、不走歧途。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因此,教師不能成為知識的搬運工,更不能成為攀登者背囊的不斷施重者,而應當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引路人,科學方法的升華者。教學過程開始于解惑,也應該發(fā)展到新的起點上的反思生疑。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也是科學發(fā)展的動力。因此,教學應當成為信息場中師生之間的心語,從而使師生心心相印。這就要求教師能讀懂學生的表情、呼應求知者的心聲,不僅具有把學生從一個知識高地帶向另一個高地的能力,而且具有感染他們自主學習、完善人格和不斷提高攀登理論和道義高峰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