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既要著眼長遠、打好基礎、建好制度,又要立足當前、突出重點、扎實工作。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在法學界、法律界引起強烈反響。法學院校如何助力法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還存在哪些薄弱環(huán)節(jié)?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
研究中國案例回應現實問題
記者:如何評價我國法學教育對法治建設的作用?
王利明:任何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根基都在于人才。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法治人才培養(yǎng)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一項長期而重大的任務,必須依靠法治人才的輩出,而法學教育正是培養(yǎng)法治人才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從法學院校畢業(yè)的學生已有數百萬,他們很多都投身于立法、司法和行政執(zhí)法等各領域,為中國的法治建設奉獻了青春和汗水。許多工作崗位上的杰出代表,都曾接受過專業(yè)法學教育的培養(yǎng)和熏陶。應該說,法學教育為我國法治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也基本上適應了法治建設的需要。
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們的法學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相對于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的訓練,法學教育中對道德修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還不夠重視;法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總結提煉還不夠充分。
記者:如何改革法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適應法治建設的需要?
王利明:現實中,一些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很高的人出現了野蠻執(zhí)法、徇私枉法、以權壓法等行為,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其品德修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存在不足。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不僅適用于法治建設,也適用于法學教育。因此,法學教育既要著力提升學生的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也要注重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
法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一定要重視實踐教學,著力打破高校和法律實務部門之間的壁壘。例如,可以讓法學院校的老師去實務部門掛職,派實務部門的同志到大學來任教,不斷促進理論和實踐相融合。又如,可以邀請一些著名律師來高校講解實務經驗、通過案例教學等方式,讓學生生動感受法律實務。此外,高校還應積極搭建平臺、打通渠道,鼓勵支持學生到法院、檢察院和律所等實務機構進行實習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教學中,應該強調從我們中國的法治實踐出發(fā),研究我們中國的現實案例,回應和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而不應一味地將國外理論和案例用來簡單比對中國現實的法治實踐。
事實上,中國不僅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史,還曾孕育出享譽世界的中華法系,這些是我們能夠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重要歷史根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為我們法治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良好基礎,提供了豐厚素材。因此,我們完全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去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并將其充分應用于法學教育中。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