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首都功能,
小吃街再火也得拆
講述人:西長安街街道辦事處干部金仁海
我工作的地方有道紅墻挺特殊。紅墻內是中南海,紅墻外是老北京傳統(tǒng)風貌平房區(qū)。“總書記是我們老街坊”,是社區(qū)大媽們聊天的家常話。前不久,街道聘我做“橫二條”的街長,名字和手機號都上了公示墻。這個“長”不大,責任不小,壓力還加碼。
橫二條東距紅墻不到半站地,是西單商圈著名的“京城最火小吃街”。500米長的胡同,大大小小的小吃店、小商鋪就有44個,不少小吃都成了“網(wǎng)紅”,常年有人排隊。
不分晝夜,游客爆滿的另一面,是群眾投訴電話接二連三,下水道被小吃店扔的垃圾堵了,臟水流了一地;大半夜還有很多店鋪營業(yè),吵吵得沒法睡覺。老百姓的苦惱,我也感同身受,但“歷史遺留問題”不好管。
全市大力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市區(qū)街三級黨委政府的決心,讓我看到了解決難題的希望。
在街巷長任命動員大會上,領導帶領我們再次學習總書記講話。對照首都功能定位,對照“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標準,紅墻邊上的橫二條,不該是這樣啊。疏解非首都功能,畏難情緒不能有,過去舍不了的都要舍,再難啃的骨頭也得啃。
小吃街再火,也得拆!我信心滿滿地加入了拆違專項工作組。
“賣魷魚的小攤年收入如此驚人,怎么做思想工作?”“賣臭豆腐家的老太太今年都80了,真拆了人家得跟咱拼命”……幾十個商戶,數(shù)十處違建,每戶都有自己的“難”,每家都有自己的“理兒”。
違建要拆,方法就得變。
總書記說,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是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衡量標準。住在橫二條的街坊是我們的“人民”,臭豆腐店的80歲老太太也是我們的“群眾”。
依法依規(guī)拆違,是法理,是應盡之責。怎么讓被疏解的店主有序退出、有路可走、有法提升,是“人情”,也是分內之事。
在小吃街干了快十年的高大姐,家里老父親病著,兒子剛剛大專畢業(yè),再找不到工作只能來店里幫忙干活。店拆了,家里就沒了經濟來源。我趕緊求助街道領導班子和社保所,僅3天,工作找到了!
沒想到的是,兩天后高大姐主動找上門,“你們熱心腸,幫我忙,我也不能拖后腿!我不僅帶頭拆,還要給隔壁商戶講政策一起拆!”
高大姐的配合讓我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我和同志們一道,按照街道提出的“微笑拆違”新理念,帶著“微笑”上門,講政策,送服務,先“交心”,再“談事兒”。
4月7日,小吃街一次性拆掉93塊牌匾;4月12日,40余家臨建商鋪徹底推倒性關停。拆不掉的“京城最火小吃街”,終于拆了!不久之后,這里將“變身”成2400平方米的休閑綠地。
嘴甜一點,多聊聊天;心熱一點,多幫幫忙。紅墻邊的問題,好辦多了。小半年來,西長安街完成全年整治各類臺賬任務八成以上。
紅墻邊上這一幕幕新變化,讓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也讓我更加深刻理解了總書記的要求。我們橫二條舍掉的是臨建、占道、加蓋、無照經營;得到的不僅是垃圾、污水、噪音等問題的解決,還有老百姓身邊的“口袋花園”。
算清了這筆賬,干勁更足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