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的組織檢查
寫筆記既然是黨的紀律,是一種制度安排,就不能流于形式,就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需要有組織的檢查和督促。在延安整風學習過程中,各單位基本形成“檢查筆記為學習檢查的中心”的理念,每次討論會以前必須抽查筆記。
首先,檢查形式切合實際,靈活多樣。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是在革命根據(jù)地局部執(zhí)政的革命政黨,大多黨員干部在繁重壓力下的工作與生活往往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狀態(tài),統(tǒng)一檢查極為不便,故綏德專署規(guī)定每兩個月學習委員會的正副主任用“拜年”方式,挨戶檢查一次。而紀律嚴格、干部相對集中的八路軍留守兵團直屬機關學校,學習委員會決定其可隨時調(diào)閱任何同志的筆記。晉西北的整風經(jīng)驗中則特別提到,“外出人員定期記筆記、日記送回來,由分委批閱回信”。此外,一些單位為了相互交換學習經(jīng)驗與促進寫筆記的任務,搞了筆記公開展覽,如1942年6月24日,延安市一級學委會在公安局禮堂舉行第一期筆記展覽,參觀者在筆記的空白處互相留字批評(《解放日報》1942年6月29日)。這些形式,既完成了斗爭環(huán)境下的檢查任務,又推進了學習的向前發(fā)展,本身就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
其次,檢查內(nèi)容標準從高,要求從嚴。相對于筆記檢查形式的靈活多樣,內(nèi)容上的規(guī)定則是剛性的,不打折扣。1942年6月5日,《解放日報》發(fā)表社論《延安一個月學習運動的總結》。社論提出筆記檢查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1)指定負責人輪流修改;(2)上級人員要看改下級同志的筆記,不能全看時,也要輪流抽看,并且?guī)退?;?)相互借看筆記;(4)傳觀最好的筆記;(5)上級人員看了下級同志的筆記后,必要時找他來個別談話。這五個方面,既是筆記檢查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也是筆記檢查的主要做法,其中包含著促進提高的目的,分工負責的領導方法,以及比較的方式。6月,中共中央總學委就抽閱延安高級干部的學習筆記、抽閱各系統(tǒng)的筆記作了分工,其中中央黨校系統(tǒng)由毛澤東、彭真負責(《彭真年譜》(1902—1997)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頁)。毛澤東等領導人親自負責檢查學習筆記,進一步推進了制度的安排與落實,也讓廣大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到制度的剛性和原則性。
再次,筆記檢查不講面子、只講紀律。在檢查筆記的過程中,筆記檢查者要記下寫筆記的同志對問題了解的情形以及自己對筆記的批評和觀感,是什么就是什么,應該怎樣就怎樣,不能標準多變,因人而異,以致喪失權威。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在1943年4月15日至5月10日整風總結中就明確提出:就林伯渠、謝覺哉等主要負責同志的學習情況來看,“對部分文件作了筆記,也有少數(shù)人未寫筆記”。不講情面,實事求是,對邊區(qū)主要負責同志尚且如此,對廣大黨員干部的要求可想而知。
(作者:譚虎娃 單位:延安大學,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延安時期黨的純潔性建設歷史經(jīng)驗研究”〔14XDJ006〕成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