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
——學習習仲勛同志以群眾路線為改革生命線
今年5月24日,是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習仲勛同志逝世15周年。習仲勛同志是我們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楷模,他用自己一生的實踐書寫了“群眾路線”這四個光輝大字,被毛主席贊譽為“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實事求是,是一個活的馬克思主義者”。
習仲勛同志的歷史貢獻有兩大亮點:一是在我黨領導中國革命最艱難嚴酷的斗爭時期,同劉志丹、謝子長等同志一起開創(chuàng)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二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主政廣東,向黨中央提議并領導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為全國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經驗。他在中國革命和改革兩個歷史階段,都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的重大貢獻。其最基本的經驗,集中體現(xiàn)為他當年對深圳市委書記說的一段話: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是我們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革命戰(zhàn)爭年代,要取得勝利靠的是群眾路線;建設新中國取得成功,靠的是群眾路線;你們改革開放,也要走群眾路線。什么時候我們拋棄了群眾路線,什么時候我們脫離了群眾,什么時候我們的事業(yè)就要失敗。”
今天,追思和緬懷習仲勛同志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走群眾路線、為老百姓辦事的優(yōu)秀品質、思想和作風,對我們共產黨人尤其是領導干部是一副醒腦明目的良藥。有助于總結反思、不忘初心,像習老所教誨的那樣“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讓群眾路線為我們深化改革把向護航,永葆人民事業(yè)的生命力。
(一)
習仲勛同志是廣東改革開放的先驅者,但他所倡導的改革,是有立場,有前提,有原則,有方向的。
當年在廣東佛山工作期間同習仲勛同志有過許多接觸、并結下忘年交的盧瑞華同志(后任廣東省副省長),曾經這樣描述習老:“在他的心目中,無論他自己身在何地,在廣東還是在北京,無論廣東發(fā)展成什么樣,超過了香港也好,超過了臺灣也好,所有那些成績、政績,都不及普通群眾的生活狀況更讓他關心。對于習仲勛同志來說,人民過上好的生活才是他最關心的終極目標,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
習仲勛同志時刻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實現(xiàn)群眾的愿望、滿足群眾的需求、維護群眾的利益、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正如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期間組織上對他做的一份鑒定所述:“他很懂得群眾的情緒、習慣和需要。他是站在群眾觀點和群眾立場來解決群眾的問題,總是把群眾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設想,設想怎樣才是對的,尤其設想怎樣對群眾有好處,而沒有絲毫的主觀主義氣味。因之,群眾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當群眾有疑難時,就說,找仲勛去。”“由于這一切,使得習仲勛同志成為黨的寶貴的群眾領袖。”
習仲勛同志歷來認為,“我們黨的一切事情,就是老百姓的事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所以他強調“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有句老話,“屁股指揮腦袋”,“屁股”就是立場。我們共產黨人想問題、做事情,特別是在處理利益關系的時候,只能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fā),而不能把立場即“屁股”坐歪了;“端端地”,就是要理直氣壯、堂堂正正地坐穩(wěn)人民立場,絕不容許有絲毫的猶疑、偏移和動搖。在廣東領導改革工作時,習老諄諄告誡年輕領導同志:“不走群眾路線就不是共產黨”,什么時候拋棄了群眾路線,什么時候我們脫離了群眾,什么時候我們的事業(yè)就要失敗!
今天,無論是廣東還是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都已非往昔可比。然而,尋根溯源、回首初衷,值得我們思考:改革要深化,但是改革究竟為了什么?開放要擴大,但是開放究竟為了什么?發(fā)展要提高,但是發(fā)展究竟為了什么?是為人民造福,還是為資本牟利?當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資關系不是絕對對立的,需要通過引導和協(xié)調,把國內國外各種資源要素都利用起來,以更好地發(fā)展經濟、繁榮市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歸根到底,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是改革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利用資本只能為人民造福,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人民利益的需要。如果本末倒置,把為人民服務的改革,變成為資本服務的改革,那就把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站錯了。
不可否認,這些年有些高高在上、滿腦西化的官員、專家和媒體,談論起改革頭頭是道,可是人們看不懂,他們究竟是“把屁股坐在老百姓這一面”,還是把“把屁股坐在資本老板這一面”,或者“表面坐在老百姓這一面,實際坐在資本老板這一面”。有的人喜歡以“改革派”自詡,卻閉口不提他們主張的“改革”到底是要做什么、為什么,只講“不改革死路一條”,要“殺開一條血路”,把本應為人民造福的改革,變成回避立場、淡化目的的“為改革而改革”,其實掩蓋了“為少數人牟利而改革”的實質和“資本綁架改革”的危險傾向。人們很難理解,為什么在這些人的語境中,把國企做大做強不是“改革”,把國企賣了或讓私資外資控股“變性”了才算是“改革”?連醫(yī)療、教育、鐵路、鹽業(yè)乃至水電氣,這些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公益化領域,為什么也得推向市場,向私資外資獻上“蛋糕”,這對國家安全、對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好處?真需要用習仲勛同志“永遠不要脫離群眾”的警告,好好清理頭腦和思路!
習老在同干部群眾座談時說過,“我們是群眾的勤務員,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義務,沒有別的權利”。
今天,我們有些黨員干部恐怕很難說還是“群眾的勤務員”了,如果自覺不自覺演變成私人資本甚或外國資本的“勤務員”和“代言人”,那不是很可悲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