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小吃,我覺得自己可能是個假北京人。”近日有市民反映稱,位于王府井的小吃一條街上出現(xiàn)了許多“冒名”老北京小吃的攤點,看到外地的油絲炒面、煎粉,甚至國外的奶香卷都變成了老北京小吃,不少市民表示疑惑。
小吃是老百姓愜意的口腹享受,更是一座城市的精華傳承。往深處說,有悠悠歷史打底的傳統(tǒng)小吃,其本質已經(jīng)從商業(yè)屬性中升格為地方軟實力的一種表達。蜚聲海內外的老北京小吃就有此番語境,它足以讓老北京在心中蒸騰起舌尖上的深深驕傲。但王府井的小吃一條街上的那些很多冠名為“老北京”的小吃,比如脆皮香蕉、臭豆腐、煎粉等外地小吃,讓北京本地資深吃貨是“傻傻分不清楚”。這種“冒名”,不僅影響游客對老北京小吃印象,更讓老北京小吃身陷尷尬的李逵李鬼之辯。
對于正宗與否,那些冒名老北京小吃的商販倒是心中有數(shù)。小吃街上一位香辣蟹攤主被問及自家產(chǎn)品是否能算老北京小吃時,回應稱:“蟹肯定是外地的,但做法是北京的。”這種不置可否的答案,混淆傳統(tǒng)小吃的邏輯概念,試圖用地域稱謂來掛羊頭,以此搪塞消費者。但其實老北京小吃并非沒有標準——早在2010年,老北京傳統(tǒng)小吃協(xié)會等單位就決定在從市場需求、健康理念等方面,對逾300種北京小吃進行標準化的改造和包裝。小到一個燒餅的直徑和高度,大到一種小吃的制作流程都將有據(jù)可依。
既然是有據(jù)可依,那為何冒名老北京小吃還是在大行其道,甚至是在自家重鎮(zhèn)之地堂而皇之地擺攤經(jīng)營。其中原因,恐怕是老北京小吃標準還是由民間組織來制定,具備的是指導意義。但要把這種自發(fā)完成的標準放在傳統(tǒng)小吃打假的領域,在缺少官方加持的背景下,恐怕就有些力有不逮。
之前,揚州炒飯、蘭州拉面、河南燴面的標準制定,背后都有官方力量在推動,不過其用力點都是在原汁原味上做功夫。而且,以上所述的揚州炒飯等幾個地方小吃,甄別的關鍵在小吃做法的廣義和狹義,且它們都是單一類別,不具備老北京小吃的矩陣效應,因此,也就沒有李鬼橫行的煩惱。
和全聚德烤鴨、稻香村食品不同,老北京小吃并不是某個特定的品牌,因此就很難按照商標法來進行維權。工商部門有權對假冒老北京小吃進行清理,但如果碰到“做法是北京的”的搪塞,執(zhí)法工作就可能陷入到扯皮與被動之中。盡快讓傳統(tǒng)小吃納入到省市一級的質量標準體系中,讓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進行市場監(jiān)督,避免“做法是北京”式的打馬虎眼。有據(jù)可依的執(zhí)法,才是徹底干凈。而這種長了牙齒的保護,更能讓傳統(tǒng)小吃保持純正的味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