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中央“八項規(guī)定”剛出臺之初,很多地方政府在舉辦各類大型活動時,都對活動的啟動儀式精簡了不少,或者干脆省略,直接進入“主題”。沒有了各種儀式,一則省掉了其中不必要的繁瑣工作,再則可以讓主辦方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主業(yè)”上,為社會和群眾提供更多更好更優(yōu)質的服務。
但是,近年來,一些干部在舉辦活動時,對各種“儀式”的熱衷有了回潮之勢,大到國際化的交流會、論壇、學習等,小到給一線勞動者送清涼、送溫暖等。筆者認為,活動是否有啟動儀式的必要性,主要看活動的對象。如果是涉及到地方形象宣傳的“形象事兒”,那么還是有這個必要的;如果只是針對老百姓的惠民工作,那么就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現(xiàn)實中,我們各級政府舉辦的各種啟動儀式,往往臺上站著的都是領導干部,臺下坐著的都是普通干部,抑或活動利益的受益方,群眾代表。啟動儀式,無非是領導一番長篇累牘的念稿后,接著是象征活動正式開啟的“路演”。臺上領導倒是有種居高臨下的“官架子”,臺下的群眾代表呢?不免要為這種“套路式”的啟動儀式感到枯燥乏味。
在很多老百姓眼中,形式都是可以忽略的,關鍵是把涉及群眾利益的民生項目落到實處。不管臺子搭得多漂亮,領導講話多嘹亮,群眾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實惠。而有的活動,啟動儀式搞得轟轟烈烈,唯恐天下不知,但是在推進過程中,要么變樣走樣、軟執(zhí)行,要么斷斷續(xù)續(xù)、銷聲匿跡,好比只是在墻上給老百姓畫了一個餅。
實際上,啟動儀式也是一門比較講究的工作,既要給領導干部準備講話稿,為領導提供各種服務,又要設計背景、幕布、臺子等,這其中定然是一筆不菲的開銷。于是,就有了這樣的邏輯,為了給群眾帶去實惠,必須先花去一部分“面子錢”。雖然,儀式費用不是從惠民項目中列支的,但是這筆花銷如果能夠用在民生項目上,那豈不是更好?
在工作上,我們一些領導干部總是容易混淆“必須花”的和“不該花”的錢,為了體現(xiàn)自己工作的成績,把“不該花”的錢視作“必須花”的錢。長此以往,機關工作就成了“不講成本”的“特殊工作”,而領導也會長期沉醉于“昭告天下”式的的錯位政績觀,必然滋生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
為官從政,少一些“儀式”,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節(jié)約開支;多一些“實在”,不僅能改進工作作風,還能換取更多民心支持。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7/0503/946227.shtml(轉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中共成都市蒲江縣委組織部)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