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筆者見到赫赫有名的李凱軍時,他正圍著一個龐然大物忙碌。
“這是一汽自主研發(fā)的EA211壓鑄缸體模具,重約30噸,內構極為復雜,含有上千種零件。我要盡快攻克該模具的70多項生產難題,總結成標準作業(yè)方法,并通過培訓,讓工友們都能據此方法生產這個質量要求精嚴的大家伙。”李凱軍一副時不我待的神情,“速度就是市場,因此,所有問題都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解決!”
勇挑重擔的自信,來自一身高超技藝。多年的勤學苦練、嚴格的自我要求,早讓李凱軍的技能水平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能用風動工具在生雞蛋上刻字,蛋皮刻掉后,里面的薄膜卻絲毫不受破壞;他能手工把一個圓球銼削成正十二面體,尺寸精度達到0.01毫米,連數(shù)控設備都無法做到……奧迪、紅旗、捷達等一汽知名品牌轎車上,許多精度要求高、加工難度大的關鍵零部件,在生產中都離不開李凱軍制造的模具。
李凱軍有兩句話,同事們耳熟能詳:“件件都出合格品,是對一個工人的最基本要求,但作為一名好工人,就要件件出精品”;“會技術只是底線,能創(chuàng)新才是王者”。
一汽試制75公斤/米變速箱上蓋模具時,工藝要求平面誤差必須控制在0.1毫米以內、鑄件孔位的誤差不得超過0.05毫米……為達到上述嚴苛標準,李凱軍僅在這套模具上完成的自主改進和技術革新就至少有8項。
2009年,廠里接到一汽自主品牌重點項目——紅旗轎車變速箱前殼模具的制造任務。為早一天占領市場,留給鉗工的工作時間僅有1個月。但當時的廠房和設備條件,只能滿足10噸以下模具的生產,而這套模具總重卻足足超過上限3倍。“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李凱軍率隊加班加點研究出8種改進方法,僅用一半時間就勝利完工,并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
入廠28年,李凱軍制造的模具,幾乎“套套有改進、件件有創(chuàng)新”,其中多項填補了國內模具制造技術的空白。如今,其負責生產的模具已遠銷美國、加拿大、西班牙、俄羅斯……而這位中國工匠的名氣,也隨之遠播海外,成為一汽模具廠拓展國際市場的一塊金字招牌。
一次,在為國外用戶制造油底殼模具時,眼看即將完工,外方突然通知:因產品有更改,必須重新加工。為解決數(shù)控設備無法裝夾、找正的難題,李凱軍自創(chuàng)了“基準轉移法”“三點定位平移法”等多種加工辦法,如期高質量交貨。為此,該用戶又續(xù)訂了100多萬美元的模具。
一花獨放不是春。作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站和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guī)ь^人,李凱軍先后培養(yǎng)出110多位高徒,在第四屆全國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上,其徒弟一舉包攬鉗工組團體和個人兩項金牌。同時,李凱軍還積極奔赴各地企業(yè)開展技術幫扶、舉辦技術講座,迄今已有逾10萬名學員從中受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