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讀它的權謀,軍事家讀它的韜略,士農(nóng)工商被它的傳奇故事所吸引,道學家則抓住了它的仁義道德,大做文章,底層社會視“桃園結(jié)義”為千古楷模,至今仿效不絕。大人物以史為鑒,把《三國演義》儼然當成一本教科書;老百姓飯后茶余,《三國演義》又是一份消遣的佳品、聊天的談資。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王者看其王道,霸者看其霸道——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千秋賞鑒,品評不已。所以此書問世數(shù)百年來,盛行不衰,一代又一代的人捧讀把玩,愛不釋手。在中國,不知道《三國演義》者不多,在國外,知道《三國演義》者不少。一部書,漂洋過海,走向世界,這充分說明它長青永存的藝術魅力。
在這部書里,弱者從中看到了勇氣,得到或多或少的振作;強者則于英雄豪杰的身影中,看到自己的長短;謀事者從中懂得如何尋找進身之階;得意者也自然會在這本書里吸取覆轍之鑒;統(tǒng)治者曾經(jīng)用它來愚弄人民,人民又用書中的帝王將相,來褒貶統(tǒng)治者;正義之人震撼于其中之正義,如同邪惡之徒偏好其中之邪惡一樣,各取所需;心懷叵測的小人能從中找到知音,胸懷坦蕩的君子當然也不難尋到同道;欲殺人者,比之書里血流成河的規(guī)模,也許不必于心不安;在劫難逃者,能不為同命同運而一哭乎?興滅繼絕,護道統(tǒng)之不墜;更迭替代,創(chuàng)一己之新圖,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振振有詞的依據(jù)。“分久必合”,矛盾的統(tǒng)一;“合久必分”,又何嘗不是辯證法呢?浩浩哉,蕩蕩哉,讀《三國演義》,如入名山,誰也不會空手而返的。
有人說“老不看三國”,生怕人學得更加老奸巨猾。因為再沒有一本書,像《三國演義》這樣提供了如此之多爐火純青的權術,展現(xiàn)人性之惡。也有人說“看三國,替古人掉淚”,似乎又怕人過多關心遙遠,感情用事,而錯失眼前的現(xiàn)實。在中國,還找不到一本書,能像《三國演義》這樣,和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得如此密切。我們知道,歷史小說終究是小說,而不是歷史。然而這部書對于三國時期若干歷史事件的評價,若干歷史人物的判斷,竟能起到超越正史的作用。曹操的一張白臉,應該說是《三國演義》給他涂上的。關羽成為尊神,得享香火供奉,更是《三國演義》推崇的結(jié)果。文學潛移默化的功能表現(xiàn)之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莫過于這部不朽之作了。所以史學家訝異它浸潤正史的力量,以至于撲朔迷離,莫辨真?zhèn)?。文學家則不能不佩服這部歷史小說的既是歷史,又是與小說的彌合無縫的統(tǒng)一。在中國甚至世界的歷史小說中,至今,它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它不是白話小說,也不是文言小說。半文不白,自成一式。它比白話典雅,而不失平白如話的特點;它比文言淺顯,可又并不艱深費解。上自滿腹經(jīng)綸之士,下至引車賣漿者流,居然雅俗共賞;從舞臺至銀幕,從地方戲到電視劇,搬演出來,也能老少咸宜。無論點頭稱是也罷,搖頭非議也罷,這部書以其自身的政治、藝術價值而傳世永存。繡像插圖,本是章回小說的傳統(tǒng)手法,其直觀效果,其視覺沖擊,往往對文本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本書從清末民初的多種版本中,擷取優(yōu)美插圖,以求圖文并茂,使讀者得以享受文字以外的美感,這份用心與努力,希望得到讀者賞識。
自古至今,類似的演義浩若煙海,當代人寫歷史小說者,則更是犖犖大端。但比之《三國演義》,或是通俗敷衍,拘謹而乏文采;或是向壁虛構,荒唐無足憑信;或是陳詞濫調(diào),庸俗甚至腐朽;或是泥古不化,令人不堪卒讀。有的把帝王后妃寫成比當代人還新潮的摩登人物,有的把起義領袖寫成深諳當代游擊戰(zhàn)術的將領,有的把丑惡當作美行,把反動視為進步,有的把暴君寫成明主,軍閥寫成救星,封建道德寫成萬世不變的綱常倫理,那老百姓也就必然成了群氓和螻蟻。更有一些歷史小說作家,或是跑馬圈地,占山為王,把某段歷史視作私家禁臠,不容他人插足;或是以史為名,變相賣春,糟蹋古人,貽笑大方;或是志大才疏,貪多求全,力不從心,難以為繼;至于那些充斥地攤,彌布網(wǎng)絡的粗制濫造,胡編亂寫的偽劣歷史小說,則是屬于打假的對象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