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濟故居位于東城區(qū)豆腐池胡同15號(原9號)。就是在這里,毛澤東“遇上并愛上了楊開慧”,兩人牽手走到了一起。
楊昌濟故居為一座兩進院落,大門開在東南角,院子全長約30米、寬12米。前院有南北房各3間,靠東墻有一株棗樹;后院有北房4間,皆為硬山合瓦頂。1918年6月,楊昌濟(懷忠)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全家從湖南遷往北京,居住在此。1918年8月,毛澤東赴法勤工儉學從湖南首次來京,曾與蔡和森住在南房靠院門的單間里。
1918年6月,隨著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時間臨近,毛澤東等人面臨著道路選擇。恰在這時,剛應聘到北京大學的老師楊昌濟從北京來信,傳回重要消息:法國政府來中國招募工人,曾在法國留過學的吳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提出“勤于作工,儉以求學,以增進勞動者之智識”的口號,倡導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并組織華法教育會主辦此事。
毛澤東、蔡和森等人接到信后,覺得這是一條出路,便發(fā)動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并派蔡和森先期赴北京籌備。6月23日,蔡和森離開長沙。到北京后,他連續(xù)給毛澤東寫信,告知在京接洽情況,希望毛澤東盡快赴京。
8月15日,毛澤東與蕭子升、張昆弟、羅學瓚、羅章龍等25名青年,在長沙登船北上,16日到達漢口。隨即改乘火車,途中因鐵路被洪水沖斷,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第二天,水退路通,再次乘北上的列車。8月19日,毛澤東一行人抵達北京。
剛到北京,毛澤東即前往位于豆腐池胡同9號的“板倉楊寓”,拜訪楊昌濟先生。楊昌濟希望毛澤東要么到法國去,要么留在北京大學讀書,并挽留毛澤東、蔡和森暫時住在家里。
對毛澤東的到來,楊昌濟一家感到十分快慰,熱情幫助安排其在京的生活。不久,在楊昌濟的推薦下,毛澤東到北京大學圖書館當了一名工作人員。后來,毛澤東與蔡和森等人租住在景山東街三眼井,與楊昌濟家相距也不遠,師生之間來往十分頻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