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宛如石上流水,涓滴而下
李密的事跡
為什么不載郭守正的《二十四孝》?
從山頭下來,往竹林深處。麻竹外形很像慈竹,但寬大的竹葉彰顯了它的特性。
我突然想起“孝筍”、“泣筍”的傳說,講的就是三國東大司空孟宗為寡母泣生筍的故事。孟宗是三國時吳江縣人,母親生病,醫(yī)藥無效,大夫囑咐他用筍煮湯食。但冬天無筍,他便前往竹林,抱竹痛哭。忽然地裂長出嫩筍幾莖,他立即煮湯給母吃,服后竟然不藥而愈。他的孝聞傳遍四方,后來他官至司空。這樣的孝子神話宛如“雨后春筍”,其實是國人的一種身體政治觀,緣木求魚不可得,轉(zhuǎn)而臥冰求魚,魚如泉涌,成就了孝與廉的國家報答??上У氖?,李密既不像他的老師譙周先生那么周圓無礙,可以在三朝之內(nèi)完成人格周天循環(huán),也不如他的師弟陳壽因為不孝之舉遭到兩次清議,他要沉默得多。如果不是那篇橫空出世的《陳情表》,我估計清朝黃小坪的《百孝圖記》也不會收入他的事跡。
李密的事跡不載元代郭守正輯錄的《二十四孝》,我估計關(guān)鍵在于李密的孝行過于平凡。既沒有嘗糞憂心、恣蚊飽血、扼虎救父的激烈,也缺乏戲彩娛親中歡笑掩蓋的大慟,甚至沒有黃庭堅身著官服超九十度鞠躬的“親滌”母親溺器的錯位,李密的孝行,宛如石上流水,涓滴而下,將石頭刻出了水的姿勢。
李密(公元224-287年)字令伯,犍為郡武陽九峰龍門人。祖父李光,曾任東漢朱提太守。李密出生六個月喪父,他4歲時母親何氏被逼改嫁,由此可推測他家庭的經(jīng)濟(jì)處境已經(jīng)相當(dāng)不妙。母親改嫁后,他經(jīng)祖母劉氏撫養(yǎng)。李密幼年體弱多病,但甚好學(xué),師事譙周先生,博覽五經(jīng),精《春秋左傳》。先秦時期,蜀人“多斑采文章”,在以華麗辭章著稱的文學(xué)形式--漢賦先河當(dāng)中,司馬相如、揚雄雄文盤空,綺麗宛在,所謂“君子精敏、小人鬼黠”的蜀人智慧,潤物細(xì)無聲,這培養(yǎng)了李密的文學(xué)才華與能言善辯的機(jī)智。
多病之人早熟,早熟之人敏感。魯迅先生在給許壽裳的信中,將古話“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予以扭轉(zhuǎn),彰顯“孺子弱也,而失母則強”的現(xiàn)實硬度,得出這“卻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許倒成為更加勇猛,更無掛礙的男兒”的結(jié)論,以此反觀李密,甚為恰切。李密祖母劉氏得病了,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湯藥、必口嘗之后進(jìn)獻(xiàn)。李密拜師蜀中大儒譙周,在我看來,李密祖上還是聲譽宛在的,不然的話,僅憑這孤兒老祖的實力,恐怕難以入其門墻。周的門徒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在我看來,這才是一個極富深意的比喻。
現(xiàn)在我們知道“六經(jīng)”中的大部分來自子夏的傳授。所謂“文學(xué)子游子夏”,就是經(jīng)過孔子經(jīng)學(xué)主要傳授人的流布,形成了后來的儒家和法家這兩大派別。那么,李密是否繼承發(fā)揚了老師譙周的人格與神髓?
后來,李密出任蜀漢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皇太子老師)。曾多次出使東吳,迅捷的辯才展露無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