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自由的心態(tài)讀論語
若要深讀精讀,讀了朱注,最好能讀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讀劉寶楠編撰的清儒注。不讀何、劉兩家注,不知朱注錯誤處,亦將不知朱注之精善處。
最先應(yīng)分開讀,先讀朱注,再讀何、劉兩家。其次應(yīng)合讀,每一章同時兼讀何、朱、劉三書,分別比較,自然精義顯露。
若論語各章各節(jié),一句一字,不去理會求確解,專拈幾個重要字面,寫出幾個大題目,如「孔子論仁」,「孔子論道」之類,隨便引申發(fā)揮;這只發(fā)揮了自己意見,并不會使自己真了解論語,亦不會使自己對論語一書有真實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我勸人讀論語,可以分散讀,即一章一章地讀;又可以跳著讀,即先讀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你若要精讀深讀,仍該如此讀,把每一章各別分散開來,逐字逐句,用考據(jù)、訓詁、校勘乃及文章之神理氣味、格律聲色,面面俱到地逐一分求,會通合求。
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且莫先橫梗著一番大道理、一項大題目在胸中,認為不值得如此細碎去理會。子貢說:「回也聞一而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p>
顏淵、子貢都是孔門高第弟子,但他們也只一件件,一項項,逐一在孔子處聽受?,F(xiàn)在我們不敢希望自己如顏淵,也不敢希望自己是子貢。
我們讀論語,也只一章一章地讀,能讀一章懂一章之義理,已很不差了。即使我們讀兩章懂一章,讀十章懂一章,也已不差。全部論語五百章,我們真懂得五十章,已儘夠受用。其實照我辦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餘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
朱子注論語,在卷首序說中,引有史記與何氏語,最后復引程子語四條。日前有數(shù)位同學手持我著新解來,求我題字。我多錄程子此四條語中一條:“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此條之前一條為:“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最后一條為:“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程子四條中以上引三條為更重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