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公開環(huán)節(jié)
周強院長在《報告》中指出,法院要“健全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zhí)行信息四大公開平臺……完善審判流程公開,實現全國法院全覆蓋、各類案件全覆蓋,當事人可隨時查詢案件進展。”法庭庭審公開的數量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大,觀看的人次呈現爆發(fā)式增長。截至2017年2月底,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裁判文書超過2680萬份,訪問量突破62億人次,覆蓋2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全球最有影響的裁判文書網。
人民法院在執(zhí)行信息公開方面也在進一步的加強。有的法院還在探索將整個執(zhí)行的過程也在網上公開,有效提升執(zhí)行工作的透明度。這都是最重要的司法公開、公正、透明的措施。公開是反對暗箱操作的最好方法,公開是法院工作最好的督促機制,公開是最好的法治教育,公開更是司法取信于民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們非常歡迎司法公開化進程的不斷發(fā)展。
從訴前、立案、審理、執(zhí)行、公開等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幾個環(huán)節(jié)雖然不能含蓋法院的全部工作,但確實是法院工作的主要方面。盡量讓人民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既是法院工作的目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核心和主題。
三、聚焦司法體制改革
最后,我想對我國司法體制改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同時也對幾個問題或者領域提出一些個人建議。如果法院工作的目標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那么就必須通過不斷改革探索來達成。司法體制改革無疑是這幾年法院工作的重心,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和持續(xù)的過程。當然,改革注定是一種探索,充滿著變數和不確定性。改革要打破既存的利益格局,充滿著風險,各種非議和問題都會集中涌現。但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是要承認,這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這一份工作報告所表現出來的改革意識、改革精神和具體的改革措施,也贏得了絕大多數代表的認同。當然,改革有起點,沒有終點,改革的過程注定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個人也想對司法體制改革的一些內容談一下自己的一點看法。
1.關于巡回法庭的問題
2016年最高法院完成了巡回法庭的總體布局,在南京、鄭州、重慶、西安新設4個巡回法庭并于年底正式辦公。現在已經有了6個巡回法庭。兩年前設立的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共受理案件4721件,審結了4573件。巡回法庭的設置已經開始發(fā)揮它的效力。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表述,設立巡回法庭的工作意義在于實現最高法院審判工作重心的下移,當然這也是一個便民的措施,讓巡回法庭成為人民群眾“家門口的最高法院”。“重心下移”和“便民”這些當然是改革的動力,而在我看來,設立巡回法庭的目的是司法的去地方化。我們必須明確,中國是單一制國家,司法權本質上屬于中央事權,地方各級法院是“設在地方的法院”,而不是“屬于地方的法院”。正義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如果能夠將跨省區(qū)的重大行政、民事案件由外觀上、實質上都更為中立的巡回法院來審理,就可能促進人們對司法的信任,特別是在行政訴訟當中。我們之所以對巡回法庭充滿期待,不僅僅是因為它級別夠高,更在于它在體制上擺脫了地方控制,有理由相信它更加獨立,有理由相信它在處理“重大爭議”時有更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所以,巡回法庭要實現去地方化,讓全國各級法院都成為法律統(tǒng)一的實施者。
巡回法庭還有一個關健詞,就是“巡回”。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巡回法庭有比較強的流動性,受理案件的法官具有不確定性,這樣就可以盡量避免由于時間推移而形成比較固定的利益鏈,也就減少了事先勾兌的可能。就像反腐,中央巡視組的效果為什么那么明顯?因為巡視組成員具有不確定性、非固定性,也沒有和特定的地方或者部門形成利益鏈,還沒有被地方化、沒有被部門化。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我也想向最高法院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希望我們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是固定的,但巡回法庭的法官應當是流動的。只有保持巡回法庭法官的流動性,巡回法庭的效果才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出來。
2.關于司法責任制改革進一步落實的問題
法院在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措施非常多,各級法院也進行了很多積極的探索,比如通過改革來落實“讓審判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我認為,這個方向是對路的,也有助于將法官從大量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明確了法官、審判長、合議庭成員的審判職責和權限。尤其是員額制的改革,雖然難度很大,但確實已經顯現出促進法院審判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設的效果。但是,可能還存在著某些問題,比如說還欠缺相關的明確責任制的技術。我們經??吹接羞@樣的表達,法院要求院長、庭長對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履行監(jiān)督監(jiān)管的職責,做到既不越權,也不能失職。從原則上來說,既不失職,又不越權,這是非常好的,在政治上原則上也是正確的,但在實踐當中,如何來落實這個既不失職,又不越權,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3.關于保障法官職業(yè)尊嚴的問題
員額制實施以后,入額法官受理案件的負荷越來越大,案件的責任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司法改革不可否認的一種事實和結果,周強院長也在報告當中提到了,2016年有數十名干警英年早逝。這個報告的重要參與者陳志遠也提到,“白加黑”、“五加二”是法院工作的常態(tài)。同時,在這樣一個巨大壓力和責任面前,法官的待遇并不高,尤其是與同為法律人共同體的律師來相比,他們的收入甚至有些可憐。前幾年,法院向律師隊伍發(fā)出號召,歡迎優(yōu)秀的律師加入到法官隊伍中來,結果我在很多的場合聽到律師們笑了?,F在看到的情景是優(yōu)秀的法官不斷辭職加入到了律師隊伍當中去,以至于某些法院不得不設置門檻來限制法官的離職。這說明,我們不能單純依靠教育,或者強調法官的奉獻精神。在我看來,法官不能夠等同于一般的公務人員,法官的薪酬標準應當有助于提升他的職業(yè)榮譽感,讓他們的職業(yè)保障和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相匹配。當然,我也很清楚,這里有若干的困境,有法官、檢察官、警官、公務員的橫向平衡問題,還有公眾對于給法官漲工資的社會接受度問題,但是無論如何,如果我們不能夠建立一個和法官責任壓力相匹配的薪酬體系和職業(yè)保障體系,那么法院優(yōu)秀人才的流失恐怕還將更加嚴重。
總的來講,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總體上很好地圍繞服務人民的宗旨,各項改革措施也切實推進了司法的公平公正,取得了不少看得見的成效。在2017年,我們期待最高法院及其全國法院系統(tǒng)能夠找準努力的方向,直面存在的問題,尋求更多的切實有效的破局之道,為中國治理方式的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