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待完善
事實上,我國在通過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變農業(yè)生產方式上作了很多探索。
陳錫文委員介紹說,早在2013年,我國政府就開始研究農產品價格機制。2013年,瞄準新疆棉花價格、東北和內蒙古地區(qū)的大豆價格實行改革;2014年,開始實施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2015年,推進長江流域油菜籽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降低東北玉米臨儲價格;2016年,提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應該說,4年來,我國在通過改變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引導農業(yè)生產結構改革上還是有不少收獲的。
實際上,在我國成百上千個農產品品種中,真正由政府定價的少之又少。具體來看,小麥、稻谷、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這六種產品也只是面對主產區(qū)有最低價和臨儲價。“目前,油菜籽和棉花的改革都很成功,大豆目標價格改革不太理想,玉米這一年成果不錯,還剩下小麥和稻谷的改革有待攻堅。”陳錫文委員實事求是地說。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系”。陳錫文委員表示,堅持完善小麥最低收儲價格,今年不會改,將來肯定要改,但具體怎么改還要深入研究。
稻谷也是一樣,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是大方向。目前,我國稻谷供給大于需求,庫存增加。為此,我國政府近幾年都在微調稻谷價格。2016年,早秈稻價格由1.35元每斤降到1.33元每斤,就是要讓農民意識到早秈稻這個品種有點多了。但是,接下來情況會怎樣,還要看供求,看農民和加工企業(yè)怎么反應。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