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年間為何曹操沒有動作反而導致前功盡棄?不妨從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如蕭何故事為標志,曹操后期活動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他早年雖盡力勤王,并無不臣之心,但漢祚傾頹之無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顧忌,群下出于自己的名位考慮,也多有勸進之心。而隨著曹操年齡漸老,為子孫計,他亦不能不為代漢鋪路。
翻開武帝紀,建安十八年后,幾乎每年都有天子對曹操超規(guī)格的冊封和晉位記錄,可以想見這背后復雜的正統(tǒng)之爭和政治程序。與此相對應的是愈漸單薄的軍事記錄,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只有平隴西涼州以及奪漢中兩起,其中漢中得而復失。而兩次征討孫權都在有利情況下草草結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后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獻帝賜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關聯(lián)?
因稱魏公之事,曹操還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荀彧,這也多少影響了他的軍事決策。荀彧當年力勸曹操迎漢帝至許都,目的卻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扶保漢室是他的原則,他也為之而死。跟隨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屢建功勛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壓力可見一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