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27年3月,毛澤東的經典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問世后,引起廣泛關注。這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農民革命斗爭的綱領性文獻,在歷史的緊要關頭,為革命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動了農村大革命運動的繼續(xù)發(fā)展。90年過去了,再讀《報告》,追溯《報告》形成的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毛澤東調查湖南農民運動不單是為了回應黨內外對于農民運動的責難,還有其認識、實踐、心理基礎;毛澤東調查研究的方法、對農民作用的肯定、對農村建設的關注,仍不失其當代價值。
1927年3月,毛澤東的經典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先后在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刊物《戰(zhàn)士》周報、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周報、漢口《民國日報》的《中央副刊》、《湖南民報》刊發(fā),引起廣泛關注。4月,漢口長江書店以《湖南農民革命(一)》為書名出版單行本,瞿秋白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5月、6月,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機關刊物《共產國際》的俄文版和英文版先后轉載《向導》周報刊發(fā)的《報告》。英文版的編者按說:“在迄今為止的介紹中國農村狀況的英文版刊物中,這篇報道最為清晰。”當時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主席布哈林評價《報告》“文字精練,耐人尋味”(《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83頁)。在《報告》發(fā)表90周年之際,本文追溯《報告》形成的過程,對其歷史作用和現(xiàn)實啟示略作解讀。
只有經歷調查才有發(fā)言權
毛澤東青年時期就開始接觸社會、了解社會。1920年3月,毛澤東在致周世釗的信中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現(xiàn)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施的調查,及研究。”(《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74頁)在這里,毛澤東把調查研究、通曉國情作為改造中國的起點。
1925年2月,經中共中央同意,毛澤東回韶山養(yǎng)病。于是他利用這一機會在韶山進行社會調查。經過同各類人士接觸、交談,了解了韶山附近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農民的階級狀況和各種社會情況。1926年5月,毛澤東在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時,曾主持擬定租率、田賦、地主來源、主佃關系、抗租減租、農村組織狀況、農民觀念、民歌等36個項目引導學生作調查,并要求學生把家鄉(xiāng)的情況,按調查項目填寫。9月1日,毛澤東為《農民問題叢刊》寫序言時,深感研究農民問題的材料缺乏,希望在不久的時期內,“從各地的實際工作實際考察中引出一個詳細的具體的全國的調查來”(《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167頁)。因此,國共合作后,毛澤東十分重視農村調查,這些關于農村調查的具體實踐、問題選擇與行動倡導,為農民運動調查奠定了基礎。
1927年1—2月,毛澤東歷時32天,對湖南湘潭、湘鄉(xiāng)、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農民運動進行考察。每到一地,“召集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工作同志開調查會,仔細聽他們的報告,所得材料不少”(《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頁)。2月16日,毛澤東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的情況寫報告給中共中央。報告指出:“在各縣鄉(xiāng)下所見所聞與在漢口在長沙所見所聞幾乎全不同,始發(fā)見從前我們對農運政策上處置上幾個頗大的錯誤點。”黨對農運的政策,應注意以“農運好得很”的事實,糾正政府、國民黨、社會各界一致的“農運糟得很”的議論;以“貧農乃革命先鋒”的事實,糾正各界一致的“痞子運動”的議論;以從來并沒有什么聯(lián)合戰(zhàn)線存在的事實,糾正農協(xié)破壞了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議論(《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179頁)。這些基本觀點,構成了《報告》的主要內容。
正是基于實地調查,毛澤東在《報告》中,對湖南農民運動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澄清了關于農民運動的不實之詞。針對農民運動“糟得很”,農會的舉動“太過分”、有一點“亂來”,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惰農運動”等說法,毛澤東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在他看來,農民運動“好得很”,成就了“奇勛”;農會的所謂“過分”舉動具有“革命的意義”;農民是“革命先鋒”。國民黨右派關于農民運動的種種說法是道聽途說,缺乏調查基礎;而毛澤東關于農民運動的結論是基于實地調查,因而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在輿論混雜、是非難辨的情況下,有利于贏得話語優(yōu)勢和話語主動權。美國學者布蘭特利·沃馬克在論及《報告》時說:“毛澤東是以農民運動專家的資格在說話”,“長期的實地調查賦予了他在論述農村問題的權威性。”(《毛澤東政治思想的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頁)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調查湖南農民運動的親身經歷,使他說這番話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
當前,中國農村處于變革之中,各級領導干部制定農村政策,推動農村改革發(fā)展,仍需要對農村進行調查;在對農村進行調查時,要開調查會,廣泛聽取農民的意見,進行實地考察,不能走馬觀花,搞形式主義。只有經過充分的農村調查,才能制定適應當代中國農村狀況的改革發(fā)展政策。沒有農村調查,就沒有資格在農村問題上發(fā)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