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三:北京霧霾原因專家說不清。
PM2.5的來源非常復雜,可以分為一次來源與二次來源。一次來源又可分為人為源與自然源。人為污染源是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形成的污染源,包括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運輸、生活等各類污染源;自然源包括火山爆發(fā)、森林火災、土壤和巖石的風化等。二次來源是指各污染源排出的氣態(tài)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fā)性有機物和氨等,經過冷凝或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細顆粒物。
研究顯示,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分包括:有機物質、元素碳、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各地來源解析結果表明,目前PM2.5的主要來源是燃煤、工業(yè)、機動車、揚塵和生物質燃燒等。各個城市和地區(qū)視產業(yè)結構各行業(yè)排放比例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產業(yè)結構調整,工業(yè)和能源生產行業(yè)排放較少,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相對較大。PM2.5組分在空間分布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即使是在北京市的不同轄區(qū),組分也不完全相同。
誤讀四:PM2.5全部來自于人類的排放。
PM2.5究竟是什么呢?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粒徑小于2.5微米,分散在大氣中呈固態(tài)或液態(tài)的顆粒狀物質。這些小顆粒狀物質能夠影響大氣能見度,產生大氣光化學煙霧,加劇或減緩溫室效應。它們雖然體積很小,但是組成復雜,易于聚集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影響和危害人體健康。
不少輿論認為,大氣顆粒物即是污染物,全部是人類在日常發(fā)電、工業(yè)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產生的殘留物。然而,全球環(huán)境科學研究共識表明,大氣顆粒物是大氣的自然組成部分,有相當部分來自自然源,并非完全由人類活動造成。PM2.5的來源可分為自然源和人類源兩種。自然源主要有:火山噴發(fā)、沙塵暴、海洋飛沫、森林大火等;人類源主要是人類工業(yè)、農業(yè)、交通等活動造成的排放,其中又以燃燒化石燃料的排放量最大。
雖然京津冀區(qū)域PM2.5濃度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排放,但不能忽略天然源的影響。同時,PM2.5不僅全來自本地污染源,還能通過中長距離傳輸影響周邊地區(qū)。如來自我國北部西北部沙漠、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沙塵,是京津冀區(qū)域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
誤讀五:北京的霧霾只能等風來,抗霾主要靠風,重污染期間花費這么大力氣實施的各項措施,也沒發(fā)揮作用把霧霾趕走。
污染的產生不是一時一日,污染的治理也難一蹴而就。京津冀區(qū)域正處在工業(yè)化和后工業(yè)化過程疊加的時期,燃煤、工業(yè)、機動車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處于高位,大氣污染防治任務還很艱巨。目前京津冀區(qū)域的污染治理處于第二階段,即污染的發(fā)生發(fā)展受自然邊界條件的影響顯著,比如風速、濕度、邊界層高度等這些氣象條件的影響。特別是在冬季采暖期間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的情況下,這個表現就更加突出,一旦氣象條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但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污染天氣高發(fā)的根本原因。重污染應急的作用是通過一定的應急減排措施,盡可能地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污染物累積程度,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眾身體健康。經專業(yè)測算,今年紅警期間,采取應急減排措施比不采取措施,PM2.5降低了23%左右,其他污染物平均降低了30%左右。霧霾的產生是一定氣象條件下,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環(huán)境容量所致。只有通過相應的治理措施把污染物排放強度降下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空氣污染問題,而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要徹底改善環(huán)境空氣質量,必須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污染物減排工作,天不幫忙的時候,人就要更加努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