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蘇美英三國決定對納粹德國開辟第二戰(zhàn)場。根據這一協議,英美將于1944年在西歐登陸,這個作戰(zhàn)方案,就是著名的“霸王”行動。
為了欺騙希特勒,英國首相丘吉爾指示英國的情報部門制訂了一個“對敵人實施心理欺騙”的計劃。這個計劃被丘吉爾命名為“衛(wèi)士計劃”。計劃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各種途徑,誘使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地;二是要使希特勒相信,盟軍將在法國北部的加萊港登陸。
在盟軍情報部門的努力之下,第一個目的落實得比較到位,但如何達成第二個目的呢?丘吉爾想起了被美國方面“雪藏”的名將巴頓。此前,巴頓因掌摑士兵事件被美國輿論抨擊,美國統(tǒng)帥艾森豪威爾被迫將他從前線召回,暫時“雪藏”了。
巴頓雖然暫時被貶,但德國方面始終認為,這樣一員猛將,不可能長期賦閑,所以他們一直密切關注著巴頓的一舉一動。不久,納粹德國的情報部門就有了發(fā)現。 1944年1月26日,巴頓以美國第一集團軍統(tǒng)帥的身份到達英格蘭東南地區(qū),與英國軍方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接觸,尤其在多佛爾附近多次出現,多佛爾海峽的對面就是法國的加萊港。據此,納粹德國的情報部門上交給希特勒一份材料,其中寫道:“現已查明,巴頓將軍目前正在英格蘭擔任某種高級軍事職務。 ”希特勒如獲至寶,隨即認定:既然巴頓在英格蘭東南部頻頻出現,那么,將來盟軍的登陸地點必然在加萊地區(qū),主將也一定是巴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