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既然幸福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我們每一個想獲得幸福的人就要努力追求自己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首先,把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作為人生的終極目的,而不迷戀于那點可憐的感性欲望滿足。當代英國倫理學家朱麗婭·阿那斯指出:“幸福是生活中最好的東西,是我們的善中的最善。”要獲得自己生活整體上的美好,必須將這種作為至善的幸福作為終極目的追求。這種目的是目的本身,其他一切目的都是實現(xiàn)它的手段,而不是相反。人生來就會追求欲望的滿足,而且滿足欲望的多寡決定著人生豐富與否,因而幸福不排斥對欲望滿足或快樂的追求,相反以快樂的獲得豐富其內(nèi)容。但是,要將對快樂的追求作為整體生活繁榮的部分或有益補充,而不能取而代之成為了目的本身。
其次,使資源的占有服從于、服務于幸福,而不讓自己成為外物及其占有欲的奴隸。幸福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包括占有適度的社會資源,但這決不意味著占有得越多越幸福。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所強調(diào)的:“應該為了靈魂而借助外物,不要為了外物竟然使自己的靈魂處于屈從的地位。”在物質(zhì)需要得到適度滿足的情況下,要追求精神需要的滿足,使人性的潛能得到盡可能充分地發(fā)展,切忌將人生的目光始終聚集于占有,任由貪欲惡性膨脹,否則人生必然發(fā)生異化。
再次,憑借自己的努力、通過貢獻他者(包括他人和社群)實現(xiàn)自我和獲得幸福,而不是通過對他者的索取甚至損害獲得幸福。不斷努力奮斗才會獲得自我實現(xiàn),從而獲得幸福。人是政治動物,社會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人需要他者,既要有父母妻兒,也要有朋友路人,還得有單位、社區(qū)、國家乃至人類。幸福包含了這一切,也體現(xiàn)在對他們的貢獻之中。這就是《周易》所倡導的“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由此看來,那些“啃老”“傍大款”的人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而那些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人則不僅不能獲得幸福,相反會給幸福造成損害,以至喪失幸福。
最后,不斷通過倫理反思和人格修養(yǎng)提升人生境界,而不滿足于現(xiàn)狀、停滯不前。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一個人要真正獲得幸福,需要反思和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我應該過什么樣的生活”“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蘇格拉底之問”)。這種對人生的倫理反思是獲得幸福的入口。在這種反思的基礎(chǔ)上,還要不斷加強自己的品德和人格修養(yǎng),努力提升人生境界,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層次更高、格調(diào)更美、豐度和深度不斷擴展,達到真善美的完滿一體?!洞髮W》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真義也許就在于此。
(作者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