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
電子紅包隔空送福
也不知道是媒體渲染還是確有其事,離鄉(xiāng)打拼的年輕人,如今提起過年似乎都帶著點兒心驚膽戰(zhàn)。原因很簡單,還沒對象的、還沒成家的,過年回家長輩親朋難免圍上來問:“怎么還不結婚呀?”“什么時候才能成家呀?”但也確有人說,即便面臨三姑六婆的催婚圍剿,過年回家仍然是有盼頭的,原因也很簡單,除夕那天,但凡沒成家的,總能得到家里長輩的壓歲錢,錢多錢少不重要,長輩們的心意在那兒,拿到裝著壓歲錢的紅信封,就像小時候吃到糖果一樣開心。
這大概就是中國人對壓歲錢的情意。
至于壓歲錢的來由,據說“歲”是“祟”的諧音,“祟”則是古時候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祟”每年除夕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發(fā)燒、囈語,幾天后雖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人們怕“祟”在除夕出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嘉興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有一年除夕,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放在枕邊。半夜里,一陣大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祟”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枕邊竟放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后來,大家都知道了管姓人家這則奇事,遂家家戶戶在除夕給孩子發(fā)這“壓祟錢”。時光荏苒,這樣的傳統(tǒng)流傳下來,“壓祟錢”也因諧音而演變?yōu)?ldquo;壓歲錢”。
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是希望晚輩平平安安。另有一種壓歲錢,則是晚輩發(fā)給長輩的,那意思是挽住匆匆流逝的歲月,祈盼長輩安康長壽。無論哪一種,都足見壓歲錢寄托了中國人血脈里流傳千年的美好祈愿。而如今,“互聯(lián)網+”時代,壓歲錢也不再只寄形于紙質的紅包。
2014年,微信推出了紅包功能,此后,多家公司也迅速跟進紅包產品。如今,拿起手機發(fā)紅包、搶紅包,已經是“拇指族”們再熟悉不過的事。尤其在除夕之夜,無論長幼、不分男女,拿起手機發(fā)個紅包,就是送上一份祝福;點開一個紅包,就是收獲一份心意。
但也有人說,電子壓歲錢似乎終究少了點兒傳統(tǒng)中國年里那點兒意蘊。曾幾何時,進了臘月準備年貨的時候,長輩們就惦記著去銀行換來簇新的錢幣,要新得散發(fā)著油墨味兒,它承載的祝福才是最真切的。那紅紙糊的信封從一雙手遞到另一雙手里,都是帶著體溫的,于是那祝福也是暖意融融的。而低著頭摁著電子屏幕,身在異地的人們相互收到了問候,近在咫尺的人們卻似乎因那低頭的沉默彼此遠離了似的。
可是誰又能挽留白駒過隙?誰又能阻攔科技進步呢?壓歲錢也得跟上時代的腳步,只愿向遠方送上祝福的時候,莫要忘了溫暖身旁的親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