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明作為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形態(tài),對人類文明的產生、發(fā)展和進步作出了偉大貢獻。中華傳統(tǒng)文明在古代中國產生以后,在東亞地區(qū)締造了以儒學為主導的東亞文化圈,同時對東南亞文化、南亞文化、中亞文化、西亞文化的演進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僅如此,中華傳統(tǒng)文明所形成與積累的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思想智慧、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經驗,中國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和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所積累的巨大生產力,曾長達十幾個世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今天,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思想智慧對于改善全球治理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當今世界已進入經濟全球化發(fā)展階段。這種由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一方面推動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物質的豐富程度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經濟全球化也帶來種種問題和弊端。在世界發(fā)展格局中,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在發(fā)展差距上的懸殊狀態(tài)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仍未建立,國際關系的民主化仍未實現,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等依然盛行;國際上的經濟危機不時發(fā)生,發(fā)達國家內部的貧富懸殊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危機、社會危機也在加??;世界不少地區(qū)處于動蕩之中,軍備競爭、恐怖主義、網絡亂象等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局部地區(qū)的沖突和戰(zhàn)爭不斷,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獨立、主權和發(fā)展還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因此,堅持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加強和改善全球經濟、政治治理,使之有利于所有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的共同呼聲。為了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實現世界上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的各國人民所共同向往的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理想,我們必須為加強和改善各自國家的治理,加強和改善全球經濟、政治治理而共同努力,使我們共同居住的這個星球和世界變得公正合理、光明美好。為此,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各種歷史文明與現實文明所積累的豐富多彩的思想智慧在改善全球治理中的指導、啟示與借鑒作用。中華傳統(tǒng)文明中所蘊含的可供全球治理借鑒的思想智慧,擇其要者可以列舉以下幾個方面。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這是關于認識和處理事物之間異同關系的一種思想智慧。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都對這一思想作過精辟闡述。比如,孔子之前一個叫史伯的人就說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管子·內業(yè)》中說:“和乃生,不和不生。”《中庸》認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些話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著的各個側面構成的一個統(tǒng)一體,彼此既對立又統(tǒng)一,并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從而產生出新的事物。如果組成事物的各個側面都是完全相同的,那就不會發(fā)生相互轉化了,就永遠是一個樣子,不會有新的事物產生了。所以說,“和”與“同”是相異的,“和”不是絕對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和合相處。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而對立統(tǒng)一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是人類歷史、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辯證法。我們倡導和堅持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互學互鑒和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正是以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為哲學基礎的。
所謂有容乃大,是說如同大海之所以浩瀚是因為它能容納無數江河細流一樣,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明只有善于學習和借鑒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才能不斷發(fā)展進步,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成就。無論哪一種文明,都是在流動、開放中得到傳承和發(fā)展的,只有本著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不斷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養(yǎng)料來豐富和發(fā)展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才能增強自己的生機與活力,才能持久地發(fā)揚光大。這是一切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
當今世界,各國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文明特性不盡相同。不同文明之間只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世界才會美好。如果只是對自己的文明孤芳自賞,認為是最好的,鄙視甚至打壓別的文明,搞“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霸權主義,最終只能事與愿違,自己的文明也終將因孤寂而衰亡。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以此來促進不同國家共同繁榮,建立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正是“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這一思想的生動體現。
獨立自主、自強不息
獨立自主、自強不息,這是關于認識和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一種思想智慧。所謂獨立自主、自強不息,是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選擇理論指導、社會制度、發(fā)展道路和實現民富國強的過程中,要堅持自尊自信、自己作主、自力更生、奮斗不息。當然,這并不是要拒絕他人和外部的支援、幫助,不是要拒絕合作,而是說要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建立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基點上。這樣才能真正自主自強,而不會變成他人和外部力量的附庸。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正是在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精神的鼓舞下,才維護了古代中國的統(tǒng)一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才推進了近代以來中國的救國、興國、強國大業(yè)。
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在一首詩中寫道:“我熱愛我小小的寒冷國家,哪怕是它的一條樹根”“我也要在那里生”“我也要在那里死”。墨西哥著名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也曾說過,一個沒有了歷史、沒有了根的民族是可悲的,正像沒有母親的孩子是孤獨的。這兩位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和文句,所要表達的正是對于自己國家真誠的熱愛與自信,對于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精神的尊崇與倡導。今天,要改善全球治理,就要懂得獨立自主、自強不息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在每個國家的發(fā)展和治理中要倡導和堅持,而且在全球經濟、政治治理中也要充分尊重和維護每個國家遵循這一精神來想問題、辦事情的權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關于認識和處理國家、民族和人民之間道德關系的一種思想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們不能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強加給別人,也不能把自己喜歡、信仰和追求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在處理國家、民族和人民之間的關系時,要能夠設身處地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多為對方著想,能夠推己及人;能夠既成己之得之利,亦成人之得之利。這一思想在18世紀末曾被寫入法國的《人權宣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認為它是“最純粹的道德準則”,應該成為“所有人的座右銘”。這一思想還被國際社會譽為處理國家之間關系的“黃金法則”,鐫刻在聯(lián)合國總部大樓大廳的墻上。
古往今來,那些信奉弱肉強食、階級壓迫、民族歧視、強權政治和種種霸權主義的人,卻極力排斥這個道德金律而施行“己所不欲、硬加于人”。但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各個階段的許多事實都已證明,凡是違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道德金律而搞霸權主義的,其結果只能是害人又害己。在當今全球治理中,應該大力倡導和運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思想,努力促進世界各國及其人民之間的平等互助、合作共進,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