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是社會的縮影,除了陽光和歡聲笑語外,也難免有陰霾和暴力。近年來,發(fā)生在校園里的惡性暴力欺凌事件多次被媒體報道,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強烈關注。2016年5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fā)《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提出要對全國中小學校學生之間因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以建設平安校園與和諧校園。2016年6月,李克強總理更對近期校園暴力頻發(fā)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堅決遏制校園暴力這種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又印發(fā)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
按照此次全國范圍內中小學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時間安排,4到7月為各學校開展治理的階段,9到12月為專項督查階段。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6年度的調查正好于7月完成,可視作對此次專項治理行動在初中校園里效果的評估。調查結果顯示,在最近的一年里,初中生在校園里被同學推搡踢打過的占17.4%。而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標準,發(fā)生的頻率達到平均一個月一次從而應被視為重度欺凌的占3.3%。據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初中階段是從小學到大學各個教育階段中校園暴力的發(fā)生率最高的。從這兩點可以表明此次校園欺凌專項治理行動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
校園暴力的直接后果體現(xiàn)在受害者身上,除了身體上傷害以外,更加持續(xù)和深入的傷害表現(xiàn)在心理上。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在受到各種形式的欺凌后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擊,會出現(xiàn)心理抑郁、焦慮、自卑并表現(xiàn)為失眠、飲食紊亂,對上學失去興趣,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出現(xiàn)更加嚴重的生理與行為表現(xiàn)。校園暴力的高發(fā)期集中在小學到高中的基礎教育階段,這是少年兒童人格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校園欺凌的經常性受害者會出現(xiàn)缺乏安全感、信任感,自信與自尊降低,攻擊性增強等不良的人格特質。這說明校園暴力的不良后果是持續(xù)而深遠的。除了對于受害者個人的傷害與不良影響外,校園暴力更具危害性的后果是其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除了受害者以外,校園暴力涉及的各方還包括校園暴力的施行者、脅從者以及旁觀者。
就校園暴力事件中的各種角色來說,沒有任何人能從中獲得利益。對于施暴者來說,他們一方面必然承擔著可能為其暴力行為受到懲罰的風險,另一方面,以暴力來解決事情的行為傾向會在校園暴力行為中得到強化,這種危險的人格特征會對施暴者一生的工作與生活造成持續(xù)的不良影響。對于脅從者和旁觀者,校園暴力對他們的危害是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示范,而這個不良示范同樣也會作用于施暴者和受害人。對于校園暴力事件涉及到的所有學生來說,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個以暴力取勝的社會,欺凌他人會得到快感,他人與旁觀者大多冷漠無情,弱小得不到幫助,正義得不到申張。調查數(shù)據的結果顯示受過校園暴力與欺凌傷害的同學比沒有受過傷害的同學更容易去反過來對其他同學施予各種形式的暴力,這明確地表明了這種不良社會行為示范的后果,而這也是校園暴力最大的社會危害之所在。
在如何看待校園暴力和遏制校園暴力的問題上,目前社會上存在著一些迷思和片面的看法。對于校園暴力,有人認為這是校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只要是身體不受到嚴重的傷害,其他形式的校園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容忍的,并且經歷校園暴力與欺凌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孩子變得堅強。而在校園暴力發(fā)生的原因上,也過多歸于受害者個人的特征,提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多是校園里的弱勢群體,如身體瘦弱、成績差、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不善社交等。
所以,在遏制校園暴力的手段上,更多地主張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立能力以及應對校園暴力的技巧。另一方面,近年來各方面也過于強調把加強對校園暴力的懲罰作為遏制校園暴力的最有效手段,認為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fā)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國對于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guī)不夠完善、執(zhí)法力度不夠。實際上,這些看法都是具有一定片面性的。對絕大多數(shù)的校園暴力行為來說,都達不到運用法律手段的程度,而仍只能通過道德和紀律來規(guī)范。而那種認為校園暴力具有一定合理性及將其原因和遏制手段歸于個人的看法則是相當程度上放棄了人類的社會性,而傾向于一種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就學校教育的功能來說,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知識,也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社會道德、進行愛的教育。所以,在遏制校園暴力上,加強校園管理和校園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的結果也顯示管理完善、師生關系和諧的初中校園暴力的發(fā)生率明顯要低得多。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中也著重強調了學校管理和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有效遏制校園暴力這個問題上還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質,完善學校的管理,加強紀律、道德以及愛的教育,建設一個平安與和諧的校園。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