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誤用
成語誤用的現(xiàn)象近年來在各大媒體頻頻出現(xiàn),這對規(guī)范和傳承中國語言文字極其有害。對于成語,要“善辨”,不能隨意改動和亂用。成語之所以被誤用,主要因為沒有理解其真正含義,使用時望字生義、先入為主,被其中的某一關鍵詞誘導所致。
比如:1.“首當其沖”誤解為“首先”;2.“炙手可熱”誤解為“熱門”“搶手”;3.“明日黃花”錯寫成“昨日黃花”;4.用來形容美好事物的褒義詞“嘆為觀止”誤當作貶義詞使用;5.“燈火闌珊”誤解為“燈火通明”;6.“曾幾何時”普遍被誤作“曾經”的意思使用;7.“差強人意”本義表示事情結果還不錯,卻常被反過來當作“不如人意”來使用;8.“莘莘學子”本來已含有眾多的意思,后面卻偏偏再加上個“們”字。
其他常被誤用的成語還有:“攻城略地”(誤為“攻城掠地”),實至名歸(名至實歸),嚴懲不貸(嚴懲不怠),披荊斬棘(劈荊斬棘),唇槍舌劍(唇槍舌戰(zhàn)),名韁利鎖(名韁利索),甘拜下風(甘敗下風),赍志而歿(賚志而歿),浴火重生(欲火重生),皇皇巨著(惶惶巨著),椎心泣血(錐心泣血),山重水復或山窮水盡(山窮水復),皇天后土(皇天厚土),分道揚鑣(分道揚鏢),出其不意(出奇不意),出奇制勝(出奇致勝),等等。
錯別字
錯別字是文稿的“硬傷”,要注意“勤查”勘誤,加以杜絕。同音字和形似字是錯別字中比較常見的:
同音字:發(fā)軔(誤為發(fā)韌),雜糅(雜揉),滄桑(蒼桑),宣泄(渲泄),文身(紋身),抑或(亦或),挖墻腳(挖墻角),原動力(源動力),式微(勢微)。
形似字:窠臼(誤為巢臼),倉廩(倉稟),鐫刻(雋刻),高亢(高吭),引吭(引亢),如法炮制(如法泡制),蟄伏(蜇伏),一炷香(一柱香),住持(主持)。
標點符號差錯
標點符號和文字都是書面語的組成部分,文字為主,標點為輔。標點看似簡單,在有些人眼中只是“雕蟲小技”,但“小事切不可小視”。連接號和間隔號可能是大家平時不太注意的,在這里舉幾個例子:
連接號。連接號分為半字線(-)、一字線(—)、浪紋線(~)。標示時間、地點起止的一字線常常和標示數量范圍的浪紋線相混淆,如將“2010—2020年”誤為“2010~2020年”,“20%~30%”誤為“20%—30%”,“3~5年”錯成“3—5年”。而半字線,也叫短橫線,主要用于產品型號、化合物名稱、代碼等項目的連接,并在復合名詞中起連接作用。半字線容易和一字線混淆,比如“中國-東盟自貿區(qū)”易錯成“中國—東盟自貿區(qū)”。
間隔號。如果以月、日為標志的事件或節(jié)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時,必須使用間隔號。如果用漢字數字表示,在涉及1月、11月、12月三個月份時,月、日之間必須使用間隔號,以免產生歧義,如“一•二八”事變。而其他月份則不用,如“九一八”不寫作“九•一八”。外國人名的姓、名之間應使用間隔號,如“達•芬奇”不能寫作“達芬奇”。還有些錯誤,則是誤加上間隔號,如將“堂吉訶德”誤寫作“堂•吉訶德”,“堂”為西班牙語“先生”的意思,并非姓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