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中央獲得了這樣一個情報。有一個縣城叫打鼓新場(今金沙縣城),國民黨的守軍很薄弱,我們可以乘勢奪取打鼓新場。得知這個消息之后,張聞天就召開會議討論要不要攻打打鼓新場,因為當時打了勝仗之后繼續(xù)打仗的情緒很高,考慮到國民黨守軍不多,我們就準備打這一仗。當時毛主席就提出,不論攻守之地,“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別看這個縣城里守軍很少,但是只要戰(zhàn)斗一打響,國民黨的援軍都在附近,很快打起來,還是敵強我弱,而且打鼓新場的城墻很堅固,沒有重武器很難攻破。
在長征之前,1932年打贛州時就曾經遭受過這樣一個挫折。當時,毛澤東同志也堅決反對打贛州,但紅軍將領們認為,中央提出打贛州,我們就要服從中央的指示。結果,紅三軍團,就是彭德懷的部隊,打了一個月沒有打下來,而且損失了3000名指戰(zhàn)員。最后,還是毛澤東同志提出讓紅五軍團前去支援,這樣才解了紅三軍團之圍。但是那個時候,頭腦發(fā)熱都聽不進去。毛主席說,如果你們要堅持打贛州,那我請求辭掉紅軍前線指揮的政委職務。最后一表決,只有毛一人反對,其他20多人都贊同乘勝追擊,毛澤東還是堅持認為這仗不能打,要打兇多吉少。
深夜,毛澤東拎著小馬燈去找周恩來、朱德進一步講了自己的主張,澄明利害,說服了周、朱,要周恩來第二天提出重新開會。因為周恩來是代表政治局、軍委,重新開會之后,三人做工作才說服了與會20多人重新表決,最后一致贊成毛澤東的意見——不打了。所以毛主席趁這個機會進一步提出,要成立一個新三人團,三人領導小組,說遵義會議以前,三人團什么事都要征求政治局的意見,但是遵義會議以來,我們白天打仗走路,晚上還繼續(xù)開會,疲勞轟炸,很多重要事做不了一個決策,搞得大家很疲憊,是不是還是要成立一個新三人小組,由政治局授權,全權指揮軍事行動,大家很贊成。于是,成立了由周恩來(代表政治局)、毛澤東、王稼祥(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組成的新三人小組。
打贛州時紅三軍團嚴重受挫,這對周恩來來說是一個很深刻的教訓。有新三人團以后,凡是毛澤東提出的意見,周恩來基本都采納了。所以盡管當時毛澤東不是一把手,但是他起了總設計師的作用,重大決策都是他提出的,最后也基本都按照他的意見來執(zhí)行,因此就由被動變主動。最后情況就很不一樣了。
所以遵義會議實現(xiàn)了黨的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毛澤東成為的領導核心。盡管毛澤東不是黨的一把手,也不是軍隊一把手,但是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總設計師,大的決策是他拍板的。實踐證明,毛澤東的決策都是正確的。所以就有了《長征之歌》中歌頌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所以長征才能取得勝利。所以看問題有看問題的方法,我們在看問題時一般都比較注重形式,看誰什么職務,按職務來安排誰是什么,這應當說還是有一定片面性的,要看實質。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不是一把手,但是他是總設計師,遵義會議時也是這樣。毛澤東的意見、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是一個過程,不是遵義會議一個會議就解決的,是遵義會議前和遵義會議系列會議來實現(xiàn)這個歷史轉折的。
還有一個會理會議,進一步說明了毛澤東的核心地位。紅軍四渡赤水時,毛澤東主張紅軍走“弓背路”,而林彪卻主張走“弓弦路”。當時的指戰(zhàn)員寧可打仗不愿多走路。國民黨有句話說,胖子拖瘦,瘦子拖死。來回穿插,不打仗、只走路的話非常辛苦。打了勝仗,就有很多戰(zhàn)利品,就能大大改善物資水平,所以大家都希望打仗,不希望老是走來走去。但是毛主席說遇到強敵包圍,正面打不過人家,要想取勝,只能來回穿插,打迂回戰(zhàn)。所以下面軍隊就有情緒,林彪于是給中央寫信,希望由彭德懷來接替毛澤東來領導這支部隊。林彪在寫這封信之前給彭德懷打過電話,但是彭德懷反對,說遵義會議剛剛決定毛澤東進入政治局,現(xiàn)在就要改變這個地位不合適。林彪就直接給中央寫了一封信,毛澤東見信非常惱火,要統(tǒng)一意見究竟怎么辦?所以就要開一個會。在這個會議上,毛澤東進一步說明了為什么要走“弓背”而不能走“弓弦”。因為敵人力量太強,正面打不過,只能大穿插,所以毛澤東批評林彪:“你是個娃娃,你懂得什么?”會理會議批評了林彪,全黨全軍統(tǒng)一了思想,此后,再沒有人對毛澤東的領導紅軍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挑戰(zhà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