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規(guī)矩不彰、潛規(guī)則盛行,敗壞一方政治生態(tài)
選拔任用制度在一些地方形同虛設,首先是主要領導干部帶頭違紀,形成惡劣示范。
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理應權為民所用??僧斨髡邫嗔τ^扭曲,把手中公權拿來做利益交換,對政治生態(tài)就會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無論是江西還是呂梁,買官賣官風氣猖獗,主政的蘇榮和聶春玉都是始作俑者。
政治生態(tài)被破壞,就會使一些政治上不堅定的干部滑到跑官、買官的邪路上去。許多被調查處理的呂梁干部都提到了當時污濁的風氣和環(huán)境,這些人既被它所影響,但同時自己又變成了這種風氣和環(huán)境的一部分。聶春玉的懺悔一言蔽之:“下面也對上面有影響,上面也對下面有影響;山西的整體風氣對我本人也有影響,我的行為也對山西的風氣有影響。”
同樣在劉貞堅受賄案中,一次次的干部任用,加劇了下屬對權力爭先恐后的附和和無原則的盲從,下級的附和和盲從,又助長了劉貞堅賣官的囂張。
風氣固然影響和塑造人的行為,但選擇隨波逐流還是潔身自好,根本上取決于黨員干部的政治定力,它源于對黨性的堅守和對為民宗旨的堅持。有的黨員干部曾一度堅持原則,但在現(xiàn)實面前碰壁后,眼看別人“又跑又送”搭上晉升“直通車”,逐步向潛規(guī)則妥協(xié)。事實證明,與不正之風同流合污,不僅“捷徑”走不成,反成潛規(guī)則下的犧牲品。
黨員干部丟掉為官從政的初心,就容易產生畸形的升遷觀。比如呂福春就把個人地位的高低看成是“人生成敗的標志、光宗耀祖的招牌、獲得利益的來源”,他在私欲的驅使下為升遷不擇手段,走上不歸路也幾乎是必然的。
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就有什么樣的黨風。“搞任人唯親、排斥異己的有之,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的有之,搞收買人心、拉動選票的有之,搞封官許愿、彈冠相慶的有之……”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一針見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副主任杜治洲認為:“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現(xiàn)象,破壞了正常的官場競爭秩序,形成‘小官——花(撈)錢——升大官——賣官撈錢——買更大官’的惡性循環(huán),使‘錢財勝過德才’‘劣幣驅逐良幣’,黨內政治生活陷入混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