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安全法正式出臺:明確網絡空間主權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11月7日上午經表決,高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在會后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表示,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已經深刻地融入了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安全已經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和發(fā)展、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下,制定網絡安全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制定網絡安全法是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總體國家安全觀出發(fā),對加強國家網絡安全工作作出了重要的部署,對加強網絡安全法制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制定網絡安全法是適應我們國家網絡安全工作新形勢、新任務,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保障網絡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的重大舉措。
第二,制定網絡安全法是維護網絡安全的客觀需要。中國是一個網絡大國,也是面臨網絡安全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網絡安全的法律制度,提高全社會的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安全的保護水平,使我們的網絡更加安全、更加開放、更加便利,也更加充滿活力。
第三,制定網絡安全法是維護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需要。當前網絡上有一些侵權行為、違法信息,嚴重損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廣大人民群眾迫切地呼吁加強網絡空間的法制建設、凈化網絡環(huán)境,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制定網絡安全法就是為了順應這個時代的要求,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期待,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來維護好、發(fā)展好、實現好。
網絡安全法有7章79條,楊合慶表示,它有六方面的突出亮點。第一,網絡安全法明確了網絡空間主權的原則。第二,明確了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的安全義務。第三,明確了網絡運營者的安全義務。第四,進一步完善了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則。第五,建立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第六,確立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數據跨境傳輸的規(guī)則。
他介紹,網絡安全法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具有全面性。網絡安全法比較全面和系統(tǒng)地確立了各個主體包括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網絡運營者、網絡使用者在網絡安全保護方面的義務和責任。另外,它確立了保障網絡的設備設施安全,網絡運行安全、網絡數據安全,以及網絡信息安全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它是網絡安全領域里基礎性的法律。二是非常有針對性。網絡安全法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堅持問題導向,總結實踐經驗,也借鑒了其他國家的一些做法,建立保障網絡安全的各項制度,重在管用、重在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具有協(xié)調性。網絡安全法在立法過程中始終堅持安全與發(fā)展并重的原則,協(xié)調推進網絡安全和發(fā)展,注重保護網絡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網絡信息依法、有序、自由地流動,促進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最終實現以安全促發(fā)展,以發(fā)展來促安全的目的。
《網絡安全法》讓網絡安全保障步入“法時代”
在我們每個人與互聯(lián)網密切相連的情況下,都免不了要成為網絡安全的受害者,網購詐騙依然是造成網民損失的主要源頭,釣魚、木馬、電信詐騙等多種欺詐手段,讓人幾乎防不勝防。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5年互聯(lián)網黑灰產業(yè)從業(yè)人員已超40萬,比前年同比漲90%,規(guī)模據估過千億元。2015年人均年收入約為30萬元,接近2015年全國人均GDP的6倍。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指出,美、英等國網絡犯罪已成為第一大犯罪類型,我國網絡犯罪占犯罪總數近1/3,且每年以近30%幅度上升。
網絡是虛擬的,不過其行為卻是現實的,因而也就應當受到既有的法律約束。不過,受網絡載體特殊性影響,網絡行為還處于事實上的“法律真空”。尤其是網絡作為一種新型業(yè)態(tài),不僅對現有的法律是一種挑戰(zhàn),對個人的思維方式也將帶來實質性的變革。網絡是一把極具殺傷力的雙刃劍。網絡行為若不受法律約束,不在法治的框架下運作,就很難實現良性循環(huán)。重要的是,作為一種虛擬經濟平臺,網絡欺詐、消費陷阱等行為,因為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很難得到處理,也變相地助漲了這種風氣的蔓延。
從更宏觀的層面看,時下,信息、物資、能源已經成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三大支柱和重要保障,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信息化時代,網絡與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可以說沒有網絡整個社會就會陷入崩潰。隨著云計算、物聯(lián)網、虛擬化、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廣泛應用,網絡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tǒng)一謀劃、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推進、統(tǒng)一實施。我們建設網絡強國,在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確保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構建網絡社會治理體系、確保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不斷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