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萬多元的欠條已發(fā)黃 她卻從不催要
村里條件有限,為了節(jié)省開支,韋琳的衛(wèi)生室里冬天不生火,也沒有電暖氣等任何取暖設施,她的手經常凍得又紅又腫。韋琳的手里有一摞陳舊的處方箋,這些處方箋近乎發(fā)黃,紙角起卷,最早的日期定格在2004年。處方箋上記載著村民欠她的藥費,大體估算下來,有將近兩萬塊錢,可她一次也沒有上門催要過。村里的劉芳美大娘說:“我們不過來送,她從來不會主動問我們要藥費。”
“我們這兒窮,鄉(xiāng)親們看病也沒什么錢,他們打完針拿了藥,忘了來還錢,我也不要了。”韋琳說。韋琳看病賣藥十分便宜,有時網(wǎng)上定價1.27元的藥,自動進位成了1.3元,她也要告訴鄉(xiāng)親,這藥本來多少錢,我“拐”了你三分錢。20年來,她先后減免孤寡老人、困難戶、軍烈屬醫(yī)藥費近萬元。
韋琳(左)在詢問村民的身體狀況。圖片來源:山東省文明辦
對于大病患者和困難老人,她總是無私地伸出援助之手。除了減免醫(yī)藥費,她上門看病的時候還不忘給病人送去饅頭、米、花生油等生活用品。冬天山村溫度低,水管凍住后,老人用水不方便,韋琳會趁著輸液的間隙,幫老人挑水,把水缸裝滿才離開。有一次村里的一個五保戶病倒在農田里,她趕緊帶著血壓計等設備去給人看病。后來,她去老人家里回訪,還順便買好饅頭、菜送去。
女兒問她:“媽媽,我想吃一根糖葫蘆你都不舍得給我買,為什么對病人你卻這么大方?”她告訴女兒,“他們更需要關愛。”現(xiàn)在,漸漸長大的女兒學會了體諒母親,也繼承了韋琳的熱心腸。放學回家,她經常幫媽媽送藥,給村里的老人跑腿、搬東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這讓韋琳很是欣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