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文風關乎世運,世運隱于文風。文風不僅是語言風格和個人喜好,更折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尚,關系到事業(yè)興衰成敗。環(huán)顧時下思想文化和理論學術各領域,文風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新形勢下,我們要促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就必須革除文風積弊,自覺養(yǎng)成清新、質樸的文風,走進實踐大課堂,讀懂生活的教科書,把群眾當成最好的老師,不斷在通俗化、大眾化的道路上前行。本報今天特邀請不同領域的四位專家就當前存在的文風問題、改進文風的重要性及如何改進文風等進行對話,以期對解決問題有所助益。
主持人:
本報記者 戶華為 王斯敏
嘉賓: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陳 晉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劉躍進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劉建軍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首都文明禮儀研究基地主任 萬安倫
文風關涉黨風、學風、思想作風和社會風尚
主持人: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倘若某個國家的風尚變得躁動,并墮落為享樂,那就意味著言辭很快會沾上這種優(yōu)柔寡斷、娘娘腔的習氣。”文風背后是思想,思想來源是實踐,因此文風改進其實是一個切入點,背后有著廣闊深刻的社會背景和錯綜復雜的實踐問題。那么,改進文風的重要性到底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萬安倫:如你所言,改進文風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一,文風深刻關涉黨風。“改文風”不只是“改文字”,需要改進的是黨員干部一系列的工作作風。只有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親近群眾,在工作上貼近群眾,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文風,使我們的文章不僅具有大地的質樸,同時也具有泥土的芬芳。
其二,文風深刻關涉思想作風。文風既是文字風格,也折射著文章品質和作者品格。我們必須從食洋不化、泥古不化、言之無物、冗長沉悶、刻板俗套的思想方法和文章風格中走出來,學會使用人民群眾清新樸實、言簡意賅、活潑生動的語言。
其三,文風深刻關涉學風。抱著什么樣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學風,而有什么樣的學風必然會有什么樣的文風。學習態(tài)度端正了,知識積累扎實了,肚子里裝的東西越來越多,才能言之有物、深入淺出地寫文章。反過來,好的文風也會促進學風的改進和提升。
其四,文風深刻關涉社會風尚。好的文風,往往反映高效、務實、儉樸的社會風尚。宋人韓琦贊揚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對當時社會風尚的積極影響:“于是文風一變,時人競為模范。”優(yōu)良的文風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劉躍進:“文者,貫道之器也。”傳統(tǒng)觀點認為,文為載道工具,因此與政風、世風密切相關,是時代精神的一種反映。在中國文學史上,每次文學高潮的掀起,都與當時作家、文論家、思想家們對文體、文風的思考有關。因此,中國古代崇尚風雅,倡導風骨,對文學與時代政治的關系問題格外關注,我們也可以通過文風的變化,考察一個時代的政治得失和民心向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唐代詩人劉禹錫則概括為:“八音與政通,而文章與時高下”,可見文風的確關乎世情興衰、關乎民心向背。
陳晉:文風問題從來不是小事。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第一個提出,學風、文風是黨的作風,因而也是黨風。延安整風的目的,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實現(xiàn)黨風的改變,實際上就是從改造學風和文風開始的。那時候,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學風文風的問題為什么如此重要。經過整頓,人們清楚了,學風文風的背后,是精神狀態(tài),是思想面貌,是共產黨人說話辦事的風格,傳達的是共產黨人干事業(yè)的形象,反映的是共產黨人和實踐、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聯(lián)系程度。作家王蒙在自傳里講到一件事,說他在新中國成立前分別聽了國民黨方面的北平市社會局局長溫某某和共產黨人李新的講話,前者“官聲官氣”,“瞎拽文卻是文理不通”,后者是“共產黨人的邏輯、正義、為民立言、全新理想、充滿希望、信心百倍、侃侃而談”,“一看語言文字,就知道誰戰(zhàn)勝誰了。”這種新舊社會轉折之際的對比,今天看固然是一個特例,但它警示的文風問題之重要,是顯而易見的。
習近平同志2010年5月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進一步提出,“人們從文風狀況中可以判斷黨的作風,評價黨的形象,進而觀察黨的宗旨的貫徹落實情況”。這段話,把文風與黨的作風形象之間的邏輯關系,講得一目了然;把文風問題的重要性,也講得一目了然。今天強調改進文風,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和迫切性。在政治上,關乎我們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學習貫徹程度。設想,如果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原樣照搬書本和文件的話,用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武裝頭腦,進而運用和貫徹于實踐,便打了折扣。改進文風,在思想上關乎我們在學風建設和理論創(chuàng)新上的能力。設想,講話寫文章,表達的不是自己的觀點,翻來覆去都是似曾相識的內容,以不變應萬變,像是一個模子框出來的,或者是別人怎樣講,自己就怎樣說,哪還有想問題的動力,提觀點的可能。改進文風,在實踐上關乎我們在工作中是不是深入扎實。設想,不了解實際,不面對問題,不想方設法去推動工作,講話寫文章自然是套話多,空話多,難免不合實際甚至違背規(guī)律。改進文風,在感情上關乎我們尊重群眾、聯(lián)系群眾的誠意和態(tài)度。設想,講話寫文章,不看對象,不分場合,總是挾帶官氣,那就是沒有針對性,缺少和聽者讀者交流的誠意。凡此等等,都關乎我們黨的作風和能力,關乎我們黨的形象和威信。
劉建軍: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我覺得文風并不只是文字表達形式問題,更不只是個人文采問題。事實上,它與理論的內容,與作者對理論內涵的理解有著密切聯(lián)系。文風體現(xiàn)的既是一種文字能力,也是一種思想能力,事實上還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態(tài)度。理論工作中存在的文風問題,一是態(tài)度問題,二是能力問題。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態(tài)度問題,一個作者是否設身處地為讀者著想,為千千萬萬群眾著想,其行文的結果是大不一樣的。而且,這種態(tài)度中也包括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和態(tài)度問題,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文風,體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性質和品格。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不會有正確的態(tài)度。
主持人:其實文風問題并不是一個新問題,剛才幾位也提到了,古人就常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以載道”等等?;仡櫸覈鴤鹘y(tǒng)文化,先賢大儒是如何看待文風問題的?
萬安倫:曹丕就曾提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關于文風問題,古代許多先賢大儒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上文提到的歐陽修不是個例。大家最為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其實就是改良文風的八大名家。“文起八代之衰”是蘇東坡對韓愈改良文風歷史功績的高度贊譽。為什么說自東漢以來文風衰落頹廢了呢?主要是因為東漢以來,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凡為文必須“駢四儷六”,內容上大多風花雪月,無病呻吟,形式上講究對仗工整和聲律協(xié)韻,甚至不惜因文害意,誤入形式主義歧途。韓愈、柳宗元奮起抗擊、革新流俗,“三蘇”等前赴后繼,才徹底改變了這種形式華美而內容空洞的時文風氣,使健康文風成為文壇主流。而后的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等都是文風改良的優(yōu)秀繼承者。
劉躍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文風向來是一個重要命題。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用植物來形容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有根株于下,有榮葉于上;有實核于內,有皮殼于外。文墨辭說,士之榮葉、皮殼也。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在王充看來,心中的“實誠”是“文墨”的根株,文實相符才是好文章。他寫《論衡》便體現(xiàn)了對社會的深刻認識,目的在于改造社會。
好的文風,首先來源于作者之“誠”。古人說:“修辭立其誠”。胸襟氣象,是做好文章的第一要義。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如太空之中,不著一點;如星宿之海,萬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動,萬物發(fā)生。”撰文著書,要說真話,要有真知灼見。同時,還要有真情實感,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這樣的品格,才會有好的作品。朱熹說:“文從道中流出”,“文章須正大,須教天下后世見之明白無疑”。有道則正大,不待經營便有好文章。曹操的文章,不加掩飾,一改東漢末華麗不實的舊文風,開創(chuàng)了個性鮮明、簡潔務實的新文風。魯迅說,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爺,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口,所以曹操的詩文才能成為“建安風骨”的代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