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司法審判效益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
在我們努力提高司法審判效益的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司法干預經濟要有明晰的邊界意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司法審判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對市場經濟既有可能促進,又有可能遏制。
司法應否干預經濟?對此,要清醒地認識到法官不是萬能的,要準確把握司法對經濟干預的界線、程度和范圍:一是做到能動的服務介入,又要理性地克制沖動;二是要尊重行政機關的首次判斷權,特別是在行政審判中,尊重其專業(yè)技術和專職素養(yǎng)。司法機關過度干預或可能有失專業(yè)性,都將引起非議。
司法參與公共政策,尤其是制定經濟政策時要有謹慎意識。司法解釋在填補法律漏洞、提高法律操作性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事實上行使了一定程度的立法權。但是,司法解釋的制定如不考慮經濟效益,將會引發(fā)重大問題。此外,涉及不動產的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問題,都屬于制定公共政策范疇,對國家經濟、民生保障等都將產生深遠影響。我們必須意識到,立法機關制定法律,是基于民意;但是,司法機關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獨立行使判斷權,缺乏民主基礎,如果決斷不好,則容易成為專斷。
司法機關要在法律的確定性和正義性之間保持平衡意識。突破底線,意味著社會效益的根本喪失,因此只有在法律底線、法律紅線內追求效益,才有可能具有正效益。需要明確,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之統(tǒng)一在十八大前后有了認識變化。之前,一些人講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實質上是反對嚴格執(zhí)法,用社會效果否定法律效果;之后,在講兩個效果的同時,明確要求:不能突破法律的紅線和底線,要有紅線意識和底線意識;即使涉及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大事,也要用法治的方式和思維去解決。也就是說,現(xiàn)在講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是要求在實現(xiàn)法律效果的前提下,使社會效果最大化。
司法審判要有摒棄機械執(zhí)法、追求實質法治的自覺意識。不嚴格執(zhí)法的法治破壞和過于機械執(zhí)法的法條主義都會“害死人”。司法審判中,我們既要堅持依法辦事,還要強調效益,追求實質法治,避免機械執(zhí)法。適用法律時,既要依靠法律條文,還要考慮法律正義,這需要我們在對法律條文作文義解釋時,還要與合目的性解釋、邏輯解釋等方式互通。實現(xiàn)合法性與合正義性兼?zhèn)?,嚴格?zhí)法和合情合理并舉,實現(xiàn)法治的最佳效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