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考申論熱點:規(guī)范個人信息采集 治理電信詐騙。且看本期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話題,希望對考生了解社會熱點問題、提升申論寫作的辯證思維能力有所幫助。
背景鏈接
2016年8月,臨沂準大學生徐玉玉用生命的代價,喚起了全社會對電信詐騙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以往大家不以為然的騷擾電話、詐騙電話背后,存在一條牽涉人數(shù)眾多、涉案金額巨大的黑色利益鏈,并吞噬了很多人的財富甚至生命。
2016年8月,臨沂準大學生徐玉玉用生命的代價,喚起了全社會對電信詐騙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以往大家不以為然的騷擾電話、詐騙電話背后,存在一條牽涉人數(shù)眾多、涉案金額巨大的黑色利益鏈,并吞噬了很多人的財富甚至生命。
[分析]
當前,電信詐騙日益呈現(xiàn)出精準化、職業(yè)化的特征。從受騙對象看,大多為老年人、學生等防范意識相對較弱的群體;從作案手段來看,各種陷阱設計得越來越隱蔽,詐騙工具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不少人將詐騙當成了一種職業(yè)。
如何讓騙子無計可施?有人建議進一步推進電信實名制,加強對虛擬電信運營商的監(jiān)管;有人建議抽調公安精銳警力,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電信詐騙一律刑事立案;還有人建議民眾提高防騙意識,增強與騙子“斗智斗勇”的能力;也有人建議從銀行端入手,加強向陌生賬號轉款的監(jiān)管,采用技術手段提高止損能力。
其實,電信詐騙的精準度和成功率不斷提高,癥結在于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防線不斷失守。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時代,面對虎視眈眈的黑客、等待販賣牟利的信息販子,如果缺乏嚴格的保護和追責機制,公民信息就會處于“裸奔”的狀態(tài)。
進入網(wǎng)絡互聯(lián)互通的時代,收集個人信息的機構日漸增多。網(wǎng)絡購物時,只要瀏覽過某一件商品,下次網(wǎng)站就會自動推送相關類別的商品;查閱新聞時,只要點擊過某一起事件,客戶端就會記錄下你的“喜好”,自動推薦相關的新聞。大到買房買車、辦理銀行業(yè)務,小到餐廳就餐、醫(yī)院就診、報教育輔導班,都涉及個人信息的記錄與讀取。然而,正因為獲取信息太隨意,保護個人信息的難度非常大。事實表明,很多關鍵的用戶信息,恰恰是通過看上去相對正規(guī)的機構泄露出去的。
【公文寫作欄目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