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戰(zhàn)勝黨內錯誤路線
——張國燾叛黨投敵時,連自己的警衛(wèi)員都帶不走
沒有理論指導的軍隊,只會是散兵游勇;沒有正確理論指導的軍事行動,往往以失敗收場。周恩來曾說:“萬里長征,就因為在江西打敗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擋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黨內錯誤路線的嚴重危害。但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憑著黨能夠領導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信念,一次次“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鼎盛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3000萬。這一切,葬送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長征初期,博古、李德奉行逃跑主義,使紅軍折戟湘江。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毛澤東,被排擠成邊緣人,差一點未能參加長征;他提出的正確主張,屢屢遭到那些所謂“正宗布爾什維克”的拒絕。
紅旗還能打多久?消極、懷疑的情緒在彌漫。在通道會議、黎平會議和猴場會議之后,中國革命艱難地迎來了歷史轉折——遵義會議的召開,實質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會議極其策略地回避了對政治路線的是非爭論,對堅持錯誤主張的博古、李德,不是殘酷斗爭、無情打擊,而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讓他們繼續(xù)參與中央領導,有力維護了中央的權威和團結。
同張國燾的“南下與北上”之爭,是毛澤東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進行斗爭時,毛澤東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fā)揮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作用;同時也注重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甚至在張擅立第二中央、公開分裂黨分裂紅軍的嚴峻時刻,毛澤東立足中國革命大局,仍然以極大的冷靜,說服中央不要開除張的黨籍,以便團結和爭取整個紅四方面軍,最大程度地維護了全黨全軍的團結。1938年初,張國燾跳上國民黨的汽車,背叛信仰、叛黨投敵時,連自己的警衛(wèi)員都帶不走。
鄧小平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chǎn)主義信念。”
時代變了,條件變了,但我們的新長征才剛剛開始
2000年,美國出版《人類1000年》一書,歸納了影響世界的100件大事,長征位列其中。理由是“長征在精神層面上影響了人類進程。它告訴人們,人類精神文明中最可貴的就是永不言敗,就是頑強不屈,就是高舉信仰的旗幟、理想的火炬,不達目標絕不罷休”。
今天,我們可以說,長征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軍事學甚至政治學的邊界。這場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回宣傳,發(fā)生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整整40年后。紅軍是那樣英勇,那樣堅強,那樣無私,那樣藐視一切苦難和死亡,一掃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百年來腐朽、守舊、毫無精氣神的衰敗氣象,一掃國人懦弱、麻木、卑微“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的精神陰霾。它是一個5000多年古老民族在精神上的復興,青春勃發(fā),百折不回。它揮揚著抗日救國的大旗,開啟了為中華民族振興而團結奮斗的歷史新頁。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信念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共產(chǎn)黨與時俱進保持先進性的鮮活注解。它以洪荒之力,標注了人類在突破體能極限和意志極限之后,憑借信仰所能達到的新的高度。“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它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獻給人類精神宇宙一次壯麗的日出。所以,有人說:“長征賦予了中華民族許多世紀以來未曾見到過的、異乎尋常的團結和非凡氣概。”
最為重要的是,長征淬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標志著黨從幼年逐步走向成熟。“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帶領著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進入了社會主義”。
在長征結束半個世紀之后,當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帶著全家,帶著腦海中的長征傳奇,來到大渡河的懸崖邊時,他震驚了:“對嶄露頭角的新中國而言,長征的意義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得多。它是國家統(tǒng)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東西的必要因素。”
軍歌飄遠,硝煙散去。山巒肅穆,河水深流。時間像個沉默的老人,一言不發(fā)。只有山巖上斑駁的彈痕,只有墓碑上模糊的字跡,只有老紅軍身體里殘留的彈片,述說著那段悲壯而偉大的歷史。
“只有我們血染過的山河,更值得我們與后世謳歌和愛護。”
那場80年前勝利的遠征,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凝聚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人類一切美好光輝的品質,都可以從長征精神中找到”。
長征精神形成于長征全過程,卻蘊涵著中國共產(chǎn)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偉業(yè)、建設新中國和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所必需的全部精神要素,由此衍生出一個強大的“精神譜系”: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抗洪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中國精神……一經(jīng)植入理想信念這種強大的精神基因,這支軍隊,無堅不摧,所向披靡。從中國工農(nóng)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包括中國人民志愿軍,數(shù)易其名而不忘初心;從打土豪分田地到北上抗日,從解放全中國到抗美援朝,從投身改革開放洪流到為國家利益的拓展提供強力支撐和保障,無論風云變幻,始終不辱使命,本色不改。紅軍老戰(zhàn)士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堅持信念、逆境奮斗的革命傳統(tǒng)和艱苦樸素的良好家風,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黃金般的品質。
習近平說:“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現(xiàn)了革命理想的偉大精神力量?,F(xiàn)在,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產(chǎn)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yè)沒有變。”
沒有了敵軍的圍追堵截,沒有了雪山草地的嚴酷考驗,今天的中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帶領下,成就輝煌,舉世矚目。但我們的征途依然艱險:改革深水區(qū)之暗礁,反腐倡廉之嚴峻,經(jīng)濟轉型之艱難,扶貧工作之急迫,國際形勢之復雜……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新的長征,才剛剛開始。
習近平說:“一個政黨,如一個人一樣,最寶貴的是歷盡滄桑,還懷有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入黨誓言,不忘紅軍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繼,不忘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若星辰,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
信念如長風,直掛云帆濟滄海。
(記者 鄧凱)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