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 雜交水稻成功推廣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1976年 雜交水稻成功推廣

口述者:袁隆平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 雜交水稻之父”。1930年出生于北平,現(xiàn)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上級“便函”保護了我和雜交水稻

我是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1953年從西南農(nóng)學院畢業(yè)后,分配到湖南安江農(nóng)校教書。

1960年,全國鬧大饑荒,我親眼見過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坎上,有的是吃“觀音土”不消化撐死了……那樣的場景,我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沒飯吃會死人的。

三年困難時期,我?guī)е?0多個農(nóng)校的學生,到黔陽縣硤州公社秀建大隊參加生產(chǎn)勞動。一天,房東老向冒雨挑著一擔稻谷回來,說是到另一個村換種子去的。我問他為什么要換種,他說:那邊是高坡敞陽田,谷粒飽滿,產(chǎn)量高,施肥不如勤換種,去年他用了從那里換來的種子,田里的產(chǎn)量提高了,今年就沒有吃國家的返銷糧。

這件事對我的啟發(fā)很大:改良品種、提高產(chǎn)量、戰(zhàn)勝饑餓、為國家做貢獻。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nóng)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田間或野外選種,選出表現(xiàn)優(yōu)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xiàn),這樣來篩選具有穩(wěn)定遺傳優(yōu)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為系統(tǒng)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

1962年,我在一塊田里發(fā)現(xiàn)一株稻鶴立雞群,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獲,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我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想,為什么失敗了呢?

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xiàn)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chǎn)量來計算,畝產(chǎn)能達到1200斤,這在上世紀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fā)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yōu)勢,我為什么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于雜交水稻育種。

當時,和許多農(nóng)學老師一樣,我是前蘇聯(lián)專家米丘林、李森科無性雜交學說的虔誠信徒。我選擇把月光花嫁接到紅薯上,成功了,單個紅薯重達27斤,地上也結了籽。我還通過同樣的方法,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西紅柿嫁接到馬鈴薯上……社會對我的成果大加贊賞,我還出席了全國農(nóng)民育種現(xiàn)場會。但是第二年,播下去的種子依然沒有變成新品種,月光花仍然是月光花。我開始對“無性雜交”提出質(zhì)疑,開始放棄米丘林、李森科等人的學說,轉向孟德爾、摩爾根遺傳理論學說。

那幾年,我走了一些彎路,但幸虧醒悟得早。

雜交水稻育種先得找天然不育株。記得在1964年6月,我用了整整15天時間去尋找,但一勞無獲。7月5日那天,我來到一塊“洞庭早秈”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開花和剛開過花的稻穗花藥上,一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吸引了我,噢喲,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嗎?于是我馬上將這“洞庭早秈”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條加以標記,兩三天內(nèi)反復觀察,并采集花藥進行鏡檢,進一步證實了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我和我太太(鄧哲)又花了兩年時間,前后共檢查了14000余個稻穗,分別在洞庭早秈、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4個水稻品種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時,分別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文革”時期,我的研究剛起步,“打倒反動學術權威”、“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叫聲一浪高過一浪,我也做好了思想準備,但不知什么原因,那頂“牛鬼蛇神”的“帽子”遲遲扣不到我的頭上。后來我才知道,我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雜志上發(fā)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國家科委九局的趙石英局長看了這篇文章,非常重視,立即請示國家科委黨組書記聶榮臻,聶老表示支持。趙石英及時以國家科委九局的名義,向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nóng)校分別發(fā)了便函,責成他們支持袁隆平從事雜交稻的研究。

從1966年到1970年,盡管有“文革”的嚴重干擾,但我主持的雜交水稻科研小組還是正式開展了工作。這個便函保護了我,保護了雜交水稻項目的研究。1967年,湖南省科委為“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立項,撥了科研專款,還為我配備了科研助手,這在我國科學史上是少有的。

1970年11月,我在北京出差,突然收到兩個助手從海南南紅農(nóng)場發(fā)來的電報:“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于是我連夜搭火車直奔海南島。

在一片離農(nóng)場不遠的沼澤地上,有約0.3畝正值野生稻開花,其中有三株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花藥細瘦,呈火箭形,色淺呈水漬狀,不開裂散粉。這三個稻穗生長于同一個禾蔸。于是,我們把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連泥挖起,搬到試驗田里栽好,鑒于它是一株碘敗型花粉敗育的野生稻,我給它取名為“野敗”。

事實上,在雜交水稻發(fā)展史上,我曾有三次重大失敗,但黨和政府都沒有因為失敗而終止對雜交水稻研究的支持。1970年,就在3000多個雜交組合實驗都失敗以后,湖南省的領導同志依然把我請上了全省農(nóng)業(yè)科技經(jīng)驗交流大會的主席臺,并給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小組頒發(fā)了獎狀。

1973年10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準備在1976年大面積推廣。當時“文革”尚未結束,如果沒有中央的重視和支持,在全國大推廣只是空話。

1975年底,我們專門向當時擔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的華國鋒匯報,華國鋒在湖南工作過20多年,對我和雜交稻比較熟悉。華國鋒對雜交水稻研究給予高度評價,要求迅速推廣,并當即拍板:中央拿出150萬元支持雜交水稻推廣,其中120萬元給湖南,作為調(diào)出種子的補償;30萬元購買15部解放牌汽車,裝備一個車隊,運輸種子;第二,由農(nóng)業(yè)部主持立即在廣州召開雜交水稻生產(chǎn)會議,部署加速推廣雜交水稻。

所以,我還是幸運的,我遇到了寬容的政治環(huán)境,否則,雜交水稻的推廣就沒有現(xiàn)在的局面。

(《中國經(jīng)濟周刊》記者曹昌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王梓辰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