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徒步兩年,穿越11個省份,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條大河,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斗,攻占了七百多座縣城,擊潰了國民黨軍數(shù)百個團,最終取得勝利。這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這是破萬難、創(chuàng)偉業(yè)的奇跡,值得國人乃至世人敬仰與永記。筆者認為,紅軍在長征路中有“三不精神”,即敵強我弱不畏敵、革命失利不懼敗、困難重重不怕險,特別值得年輕黨員干部學習、傳承和發(fā)揚。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對照紅軍長征的“三不精神”,我們年輕黨員干部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四不了問題”,即一是吃不了苦,特別是在基層,在工作一線,因條件差、任務重、壓力大,工作一年半載就想“逃”;二是靜不了心,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想一步登天當“縣老爺”;三是過不了坎,遇到困難和問題,畏手畏腳,工作失敗就喪失信心,一蹶不振;四是顯示不了精氣神,老氣橫秋,死氣沉沉,沒有朝氣,沒有活力,沒有創(chuàng)造力,工作只會“按部就班”。筆者以為:這“四不了”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缺乏斗志,年輕黨員干部應該多重溫長征歷史,多走走“長征路”,永葆斗志、繼續(xù)前進。
斗志,是精神之魂,是精神之柱。人沒了斗志,就注定“病怏怏”,就注定“一無所成”。紅軍的長征路,其實是一部激發(fā)、保持、再激發(fā)、再保持革命斗志的征途。紅軍用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獻血、自己的犧牲為我們闡釋出了“斗志”的真諦。
“斗”是什么?是戰(zhàn)斗,是敢想、敢闖、敢干。毛主席曾說:“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斗,關(guān)鍵是與“人”斗,與自己斗,與對手斗。長征初期,紅軍兵力20萬左右,國民黨兵力160萬左右,兵力是1比6,敵眾我寡。但是紅軍不畏敵、不服輸,連續(xù)沖破包圍圈,連續(xù)克服艱難險,一步一步通過戰(zhàn)斗的勝利取得了長征的勝利。長征結(jié)束時,紅軍兵力不到6萬。紅軍通過斗贏自己,斗贏敵人,取得了長征的勝利。年輕黨員干部要學習紅軍“不畏敵、不服輸”,斗贏自己,在“工作一線”中錘煉自己,在“工作一線”中提升自己,練就過硬本領(lǐng)。
“志”是什么?是志向,是志氣。“有志者,事竟成。”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紅軍立志是取得長征勝利、取得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并在長征途中始終堅持著,不因革命失利、環(huán)境艱苦而動搖。年輕黨員干部要學習紅軍立大志,立志服務于人民、服務于地方發(fā)展、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于實現(xiàn)“中國夢”,服務于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爭做一名讓群眾滿意、讓組織放心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在立志中,要充分發(fā)揮年輕人的陽剛之氣、朝陽之氣、蓬勃之氣,充分發(fā)揮共產(chǎn)黨員的愛國情懷、公仆本色、奉獻品質(zhì),克服“四不了”問題,以此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我們要銘記長征歷史,學習紅軍行走“長征路”,永葆斗志,肩負起時代賦予給我們的使命,肩負起人民寄予給我們的期望,肩負起黨組織交代給我們的任務,用青春和汗水譜寫新“長征”篇章。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