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孤生活與第一次人生轉折
歷史上,安祿山的身世雖然留有很多疑問,但他的出身還是清楚的。《舊唐書》說他是“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師,以卜為業(yè)。突厥呼斗戰(zhàn)為軋犖山,遂以名之。少孤,隨母在突厥中”。榮新江教授經過研究,說安祿山是出身昭武九姓(西域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的粟特人。粟特是一個擅長經商的民族。粟特人在經營商業(yè)的過程中,足跡遍布整個古代歐亞大陸,“他們穿梭往來于粟特本土、西域城邦綠洲諸國、草原游牧汗國和中原王朝之間。”(榮新江:《安祿山和種族與宗教信仰》,載《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安祿山之母阿史德是個突厥姓氏的巫婆,她是向軋犖山祈禱,神應得子。因為她后來嫁給胡將軍安延偃,才給本無姓氏的孤兒取名為安祿山。安延偃在開元初歸順唐朝,安祿山也一同居住在營州一帶。開元年間,唐朝地方官在營州“招輯商胡,為立店肆”,這種招商引資的辦法吸引了大量善于經營的胡商。營州的經濟總量增長很快,幾年時間,這里“倉廩頗實,居人漸殷”(《舊唐書·良吏傳下·宋慶禮傳》)。漸漸長大的安祿山“為人奸賊殘忍,多智計、善揣人情,通九番語”,遂在范陽(今北京)做了互市牙郎(經紀人)。在幾年商場經營中,一次死里逃生的經歷成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轉折。
安祿山30歲的時候,他在生意場上“盜羊事發(fā)”,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將他追捕歸案,本欲將他“棒殺”。生死系于一線,張守竟然“奇其言貌”,將他釋放。那么,安祿山相貌如何?又出何等言語?為什么會使張守改變主意?史書上一說是見其“肥白”,一說是“偉而皙”。看來,正值壯年的安祿山之相貌不僅身材高大、皮膚皙白,而且體態(tài)豐肥。既然說張守“奇其貌”,大概在他眼中(或者按照唐人的審美觀點)安祿山是個不同尋常的胡人。然而又為何“壯其言而釋之”?安祿山之言是:“大夫(張守時兼加御史大夫的憲銜,此乃是尊稱)不欲滅奚、契丹兩番也?而殺壯士。”安祿山此言又何以能夠打動節(jié)度使張守呢?唐玄宗時期,東北地區(qū)的契丹與奚力量強大起來。他們都系東胡種,早年被強敵匈奴所破,退居北方。后來,奚與契丹以射獵游牧為生。契丹東鄰高麗,西即奚,南境即為營州(今遼寧朝陽),北為、室韋等族。唐太宗時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治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東),首領賜李姓。后契丹屢降屢叛,唐王朝或討或撫,雙方在幽州(今北京)、營州一線相峙。奚也在太宗貞觀時入朝納貢,其西為突厥,南為白浪河。其首領與契丹俱得尚唐公主,但亦常附契丹為患。奚、契丹常被稱為“兩番”。他們強大以后,對唐政權之東北的威脅增大,范陽、平盧節(jié)度使的重要職責就是扼制契丹與奚兩番的侵擾,確保東北地區(qū)邊境局勢的穩(wěn)定。因此,擔任范陽、平盧兩鎮(zhèn)節(jié)度使的人選不僅要統(tǒng)兵臨戎,而且更能威服邊圉、綏靖兩番,使邊境無風塵之警。安祿山所言,說明他在經商過程中對唐帝國的邊疆政策和邊境態(tài)勢非常了解。他不僅相貌奇異,而且一番言語也的確不同尋常。張守竟然改變初衷,不僅沒有殺他,而且留之軍前驅使。就這樣,安祿山得到機會進入唐朝的邊防軍中,從而得到機會施展他的聰明和機智。這成為他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轉折。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