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首熟悉的《勸學》詩,出自唐代的顏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讓他名動天下的并不是詩,而是書法。他的書法豐腴雄渾、骨力遒勁,與柳公權并稱“顏筋柳骨”。不過比他的書法更讓人驚心動魄的,是他一輩子刀光劍影的人生。
為拜名師兩次辭官
顏真卿是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為山東瑯琊(今山東省臨沂市)。他出生于詩書世家,五世祖顏之推曾寫下著名的《顏氏家訓》。不幸的是,在顏真卿3歲那年,父親就病故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貧困。
顏真卿繼承了良好的家族文化基因,他非常喜歡讀書,文章寫得很漂亮,但他對書法情有獨鐘。這讓母親很為難,吃飯還是問題,哪兒有錢去買那么多筆和紙供他練字呢?
顏真卿看出了母親的心事,有一天,他手里拿著一只碗和一把刷子,高興地對母親說:“我有不花錢的紙筆了,您別發(fā)愁了!”母親疑惑地看著他。他說:“這只碗是硯,這把刷子當筆,黃泥漿可以當墨!”他在碗里裝滿了泥漿,走到墻壁前揮筆寫了起來,寫滿后又用清水把字跡沖洗掉,說:“這就是紙啊!”
母親笑了,顏真卿也因此練就了一手好字。
26歲時,顏真卿考中了進士,在朝廷里當了校書郎,后來又外放到醴泉(今陜西省禮泉縣)任縣尉,負責管理地方治安。這件工作相當繁雜,起早貪黑,沒日沒夜,但顏真卿總要擠出時間練字。人們看到他寫的字,都贊不絕口,可他內心里卻十分苦惱,因為字寫到這個程度,沒有名師的指點,就再難有長進了。他想到去拜一個人為師,可想起此人的脾氣,又有點犯怵。
這個人就是張旭,擅長草書。他性格怪僻,最喜歡飲酒,為杜甫所列的“飲中八仙”之一(其他7位分別為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崔宗之、蘇晉、焦遂)。喝得大醉后,張旭常常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有時甚至以頭發(fā)蘸墨書寫,因此被時人送予了“張顛”的雅稱。
為了表示自己拜師的誠意,顏真卿毅然辭去了官職,趕到洛陽,投到張旭門下。張旭仔細地看了他寫的字后說:“你的字已經很不錯了?,F(xiàn)在國家正是用人的時候,你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哪能在寫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
話說得很婉轉,可顏真卿聽得出其中的拒絕之意。他也不敢強求,只好告辭回到了長安。沒過多久,他再次在朝廷中得到了任職的機會,可他一直對未能拜張旭為師耿耿于懷,于是又一次辭官。張旭被他的誠心所感動,點頭收下了這個弟子。
然而讓顏真卿失望的是,入門幾個月,張旭要么就是將自己書寫的字和前代名家的字帖給他,要他“倍加工學”,要么就是帶著他游山玩水、趕集看戲,“領悟自然”,絲毫沒有把訣竅傳授給他的意思。有一天,顏真卿實在忍不住,對張旭抱怨說:“我來拜門求師,是想得到您筆法的精微秘訣,為什么只讓我臨帖、參悟呢?”
張旭不高興地說:“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氏舞劍而得落墨神韻,除了勤學苦練和師法自然,哪有什么訣竅??!”
顏真卿從張旭的話中,明白了為學之道,于是他再也不去尋找捷徑,而是埋頭苦學,揣摩前輩筆法,把從自然萬象中領悟到的神韻凝于筆端,終成一代書法大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