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12-韓信破齊
韓信與酈食其同時盯上了齊國。酈食其覺得憑口舌就可以拿下齊國。而韓信也覺得憑實力完全可以拿得下來。問題就來了。
首先出發(fā)的是酈食其,一人去齊國。到了齊國,見了國君,辟頭就問。大王知道天下將要歸誰了嗎?一聽就知道這里說的漢王。齊王說不知道。他只知道楚漢在滎陽打了幾年不分勝負。你要知道將來歸誰,你可以保齊,要不知道,齊肯定保不住。齊王回答天下無所歸,誰都不會歸。這話實際上是頂酈食其,酈食其就直接挑明歸漢。我來分析項羽,有兩大弱點,一是言而無信,劉邦跟項羽約定先入關(guān)中王之,結(jié)果漢王進了關(guān)中,項王不讓他為關(guān)中王。這是第一。二是賞罰不公。項羽有功不賞,有罰不忘。老記住你的錯,所以天下人不愿意跟他。失人心了。反過來看漢王,有兩大特點,一是與人同利,每得一城池想到賞。二是漢軍是神兵天將??纯礈缌宋黑w燕等諸侯,只剩下齊了。得了結(jié)論,首先向漢臣服的人,國可保。否則國必滅。這話說得田廣田橫全傻了,信了。所以決定向漢投降。決定投降后做兩件事,一是撤銷戰(zhàn)備級別。戰(zhàn)備解除了。挽留酈食其吃喝。所以酈食其先拿下齊國了。韓信沒出發(fā),就聽說說得投降了。韓信打算不打了。但是冒出一個人,韓信主意變了,叫蒯通,是辯士,給韓信說,漢王是不是滅齊令?是。下達過。漢王下令停止進攻了嗎?沒有。漢王沒有下令停止進攻,為什么停止?愣了。你一戰(zhàn)多年,占了五十多座城池,酈食其一個人一張嘴讓他投降了,七十多個城,為將數(shù)歲,不如一豎儒一張嘴。韓信下令滅齊,打,顧不上酈食其了??上У氖菤v下軍前不久接到解除戰(zhàn)備的命令。韓信突然襲擊,把二十萬軍隊打垮了。追到了齊都臨淄。這下子,齊王傻了。都準備投降了,不作戰(zhàn)備了,突然殺了過來。齊王叫來,解釋。酈食其不知道憑什么打呀。齊王說,你讓韓信退兵,萬事皆休,否則,烹了你。酈食其不知道憑什么打,但他知道一點,他沒有辦法阻止韓信,這知道自己必死了。臨死寫了三句話:“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對齊王還說了一句硬話,齊王殺了他。逃了,向項羽求救。劉邦怎么看這事?劉邦會處罰韓信嗎?以后會回答。這事很大,大到韓信滅齊是事實。立即驚動了項羽。項羽聽說如此,派龍且?guī)Фf軍來幫助田廣打韓信。龍且到達齊國。有人建議,韓信軍隊遠道而來,不能硬打,應當深挖戰(zhàn)壕,不出戰(zhàn)。然后派一個特別有號召力的齊大臣去齊發(fā)布消息,一是齊王沒有死,二是楚救兵到了。一散消息,投降的齊城會集體造反。到時與韓信決戰(zhàn),他必敗。龍且說用不著,也是兩條,一是他膽小怕事。二是我來救齊,不戰(zhàn)而降我沒有功勞。本是正確的建議,龍且沒聽。兩軍隔著濰水打。一萬士兵帶著面布袋,裝著沙子攔水,水堵住了,下流水淺,開戰(zhàn)時,韓信帶兵殺過來,韓信裝著逃了。龍且高興了,我說他膽小吧。龍且?guī)е婈牄_過水,一進水,一發(fā)令,沙袋撤了,河水滾滾而來,龍且少量軍隊逃了,隔了兩半。韓信指揮軍隊以多打少,全部殺死了過河的部隊。河對岸的看著主將被殺使不上勁,二十萬楚軍潰散。全完了。韓信在漢四年十一月平齊。
被牽進來的是韓信,史書記載,韓信平齊后上書劉邦,說齊地緊靠楚國,臣民狡詐多變,要不做假齊王,請封我假齊王。這是求封。二條記載是“韓信遂平齊,乞自立為齊假王,漢因而立之”。這兩條記載都是求封。另三條寫的是韓信自封。“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求封與自封差別很大。這是文獻的麻煩。是救封呢還是自封?如果是自封應當中立或者是助楚??墒撬侵鷿h,可見他是求封。史書寫自封,我們不知道了。
第二個被驚動的是劉邦。他正與項羽對陣,只能靠彭越騷擾,等到的不是軍隊到,而是求封的信到了。劉邦氣惱。破口大罵。竟然想自立為王。劉邦身邊高人一是陳平一是張良,一聽,不聰明呀。“躡足”,趴到耳邊說話,現(xiàn)在是被動之極,到處跑,能夠阻止他稱王嗎?不如因善遇之。否則,會生出變亂來。劉邦聽到這個,明白了。正罵著呢,還得繼續(xù)罵,“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就應該理直氣壯地要真王,要什么假王?這個轉(zhuǎn)得快。派張良去封真齊王。“征齊王軍擊楚。”
第三個被驚動的是項羽。項羽恐怖的是龍且被殺,他震驚,這是項羽手下的悍將之一,一員大將竟然死在齊地。這讓項羽恐懼。二是威脅國都糧道,齊是山東,彭城是徐州。地位岌岌可危。自己的國都將落入韓信之手,運糧通道會癱瘓。彭越都讓他兩次返回。三是漢強楚弱已經(jīng)形成。當時劉邦20萬,項羽10萬,而韓信30 萬,意味著項羽威脅極大。項羽采取空前絕后的手段,第一次用外交來解決問題。他派了說客武涉去游說韓信。武涉講了四點:漢王貪得無厭,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劉邦呢一個個地滅諸侯,非盡吞天下者不休;漢王不足相信,劉邦幾次差點死了,放了他還打,“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韓信因項王而存在而存在,你能活到今天是因為項王存在,項羽一死你就沒價值,把三個利害講得透徹,“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智者當中立,當前聰明人應該三分天下而王之。這些話透徹,韓信沒聽進去,他說,我當年在項王手下言不聽計不用,漢王授我上將軍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我背之不祥。
韓信平齊第四個驚動的是蒯通。他知道當時天下實權(quán)在韓信手中。他想辦法來勸韓信。他說,我學過相面,看你的面相不過封侯。但是,要看你的背,貴乃不可言。當今天下是劉項在爭,項羽占過優(yōu)勢,在滎陽三年沒超過這個戰(zhàn)線,劉邦背靠天險,一天數(shù)戰(zhàn),沒有功勞,都是兵疲力盡,這種情況下,只有一個賢者可以收拾殘局。劉邦項羽的生命關(guān)系在你手中,你幫誰誰勝,你最聰明的做法是兩立則俱存之,三分天下。這是蒯通的建議。這番話,韓信答的是,劉邦對我太好了,好處可以概括為配車贈衣,賜肴。應當共難分憂獻身。所以,吾豈可以向利背義呢?韓信聽了蒯通的話,說了這些看法。這是用個人的恩怨處理復雜的政治問題。蒯通回答呢?以后再來講,但是結(jié)果也是失敗了。這樣一來,項羽外交戰(zhàn)失敗。劉邦怎么應對項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