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紀”字為尺,將遵守紀律與規(guī)矩作為一種工作方式、思維方法、生活習慣。“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王岐山同志指出:“紀律是管黨治黨的尺子,紀律建設是治本之策。”新修訂的兩項法規(guī),把紀律與規(guī)矩挺在前面。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做到講規(guī)矩、守紀律,知敬畏、存戒懼,將遵守紀律與規(guī)矩作為修身之術、從政之德、處世之道、成事之基。
一是明規(guī)矩。具體來說做到“五勤”:心勤多學。原原本本學習《準則》《條例》;口勤多說。對同級則互相規(guī)勸、提醒,待下屬則再三勸誡、訓導,加強《準則》《條例》的宣傳教育。吉首市房產(chǎn)局發(fā)生腐敗窩案,部分工作人員膽大妄為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敢把手伸向州四大家干部住建工程指揮部。案件查處以后,現(xiàn)在的紀檢組長不斷提醒班子成員,以后搞什么告知自己一聲。這既是保護別人,也是保護自己;手勤多寫。做好《準則》《條例》學習筆記與心得體會;腦勤多思。善于反省,總結(jié)經(jīng)驗,自覺用黨紀黨規(guī)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言行,時刻對標黨性修養(yǎng)高標準,慎勿觸碰紀律底線。眼勤多看??床樘幍狞h員違紀案例,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
二是樹信仰。正確的信仰是路標、是航燈,是方向。文珠法師說過,”古今中外,一切英雄豪杰,能夠面對現(xiàn)實,克制困難,完成人生責任,固然依賴信仰力量;而歷代高僧,所以能化愚昧為智慧,化迷惑為清醒,甚至明心見性,成圣成賢,亦全靠堅固不移的信心。故古人說:信仰就是力量。”華嚴經(jīng)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缎牡赜^經(jīng)》亦言:“法寶甘露妙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有信服藥證菩提,無信隨緣墮惡道。”可知信仰的重要。貫徹《準則》《條例》,一方面則靠紀律檢查的強制力來保障,一方面靠全黨對黨紀的信仰和自覺遵守。黨員對黨紀的遵守和信仰,是建立在全體黨員的高度自覺性基礎之上而形成的一種習慣。自覺性的提升,需要黨員黨紀意識的強化。黨紀一旦成為一種信仰,才能內(nèi)化為黨員的行為準則,黨員就會長期持續(xù)、自覺自愿地遵守黨紀,把依規(guī)依紀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我州土家苗寨有結(jié)草標為記的習俗,草標為幾根草編結(jié)而成,不同形狀有不同意義,廣泛用于生產(chǎn)生活和交易活動中。如果放在莊稼與家畜家禽上,表示物有所屬,別人不得占為己有,沒有人強迫。靠的就是對規(guī)則的信仰。我州地面文物溪州銅柱,始建于后晉天福五年,柱上鐫刻著溪州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和雙方盟約條款。盟約確定:“爾能恭順,我無科徭,本州賦租,自為供贍,本土兵士,亦不抽差。永無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業(yè)。”楚對溪州屬地免征賦稅,不抽兵差;楚軍民不能隨意進入溪州;溪州各部落酋長如有罪過,只能由彭士愁科懲,楚不能出兵干涉。自彭士愁以來,八百年間,永保土司與中原王朝基本相安無事,還有草標,說明了我州傳統(tǒng)文化有崇尚規(guī)則的高貴血統(tǒng),在加強紀律與規(guī)矩建設的今天,值得發(fā)揚光大,以增強信仰《準則》《條例》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三是知敬畏。明代名臣薛瑄說:“圣賢成大事業(yè)者,從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小心來。”(《薛文清公從政錄》)為官慎者,臨深履薄,熟思審處,心存敬畏。史學家王夫之在《宋論》中指出,宋太祖一統(tǒng)天下,至于大定,垂及百年,世稱盛治的原因是“唯其懼也”——懼以生慎,慎以生儉,儉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毛澤東當年從西柏坡進北京,怕當李自成,稱自己是進京趕考。講的就是心存敬畏。現(xiàn)在《準則》與《條例》為我們劃出了防線,告訴什么事可干什么事不可干,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可交,什么地方可去什么地方不可去;劃出了底線,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底線在哪里,邊界在哪里?出界就會出局,出界就會出事;劃出了紅線,告訴我們政策法規(guī)的紅線是什么?踩紅線意味著什么?我們要知敬畏、存戒懼,筑牢思想防線,守住做人底線,不踩政策法規(guī)紅線,這“三線”是高壓線,也是生命線。
四是守紀律。盧梭《社會契約論》:“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說明自由是以守紀律為前提的,沒有絕對的自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diào),黨的規(guī)矩,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遵照執(zhí)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級黨組織要敢抓敢管,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要增強紀律觀念,把紀律的外在約束力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自制力。講規(guī)矩、有紀律,是黨員干部最基本的操守,有了這種操守,就會有黨員干部的基本風格,就會有黨員干部的基本品格,就會有黨員干部的基本人格。
四要“廉”字為榮,把清正廉潔作為最高操守。公生明,廉生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員干部隊伍清正廉潔是保證。能不能保持清正廉潔,不僅關系到官德人品,更關系到事業(yè)成敗。學習貫徹《準則》與《條例》,加強紀律與規(guī)矩建設,必須始終保持思想純正、品行端正、處事公正、為官清正,做清正廉潔的表率,以正樹威,以清樹威,以廉樹威,以明樹威,以能樹威。
一是人格上自重。花以芳香而美,官以清廉而貴。古往今來,“名”有三種,一是名聲;二是名節(jié);三是名利。名聲旨在聲譽,名節(jié)貴在節(jié)操,名利重在利益,仁人志士追求的是名節(jié)。要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譽,潔身自好,以貪為恥,以廉為榮。“ 要一文,不值一文,難欺吏卒; 寬一分,民愛一分,見佑鬼神。”東晉吳隱之堅信“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所以在上任途中敢飲貪泉水。在名利面前他們經(jīng)得住誘惑、受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頂?shù)米⊥犸L、管得住自己、守得住底線。
二是心靈上自省。樂自清中出,煩自貪里來。大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饈百味,無非三餐。聚斂再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若貪贓枉法,半夜心驚,有什么樂趣可言?大千世界,繁華無數(shù),求無止境,看輕,才會輕松;看淡,才能愉悅;看開,才能豁達,看透,才能成熟;看懂,才能簡單。緣來不拒,境去不留,看淡了榮辱得失,才有閑心品嘗幸福。天地有大美,于簡單處得;人生有疲憊,在復雜處藏。別看慈禧每天進餐有100多個菜,但能吃得到的就是面前幾個菜,其余都是為了講排場,沒有實質(zhì)意義。御事房的太監(jiān)忽悠她,將前一頓的菜熱一下繼續(xù)端上桌,直到發(fā)餿才換下,反正她不知道。何為高人?財?shù)窖矍翱吹玫?,色到情迷站得穩(wěn)。風起時,笑看落花,云開處,淡看天際。
三是思想上自警。 一心為公自會寵辱不驚,兩袖清風始能正氣凜然。清縣志稱為“嚴明敏干”的湘陰知縣羅士修,在康熙57年作過一聯(lián):“掌湘陰一顆印,春溫秋肅; 受暮夜半文錢,地滅天誅。”用賭咒的方式自我警惕,自我警醒,自我戒備,自我告誡,自敲警鐘。
四是精神上自勵。海瑞做官時自題堂聯(lián)“干國家事,讀圣賢書”,王陽明為官出巡時,讓前導儀仗者高舉“求通民情,愿聞己過”的楹聯(lián),林則徐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為座右銘,等等,要以這些楷模激勵自己,八小時內(nèi)忠于職守,八小時外守住名節(ji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