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年9月,楚莊王調(diào)集軍隊,圍攻宋國。宋一有難,必向晉求救;而宋每求救于晉,晉必出兵解圍,這似乎已經(jīng)成了歷史慣例。這次宋國向晉國求援,卻與往昔有些不同,晉景公還想出兵救援,但是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意思是說,晉國勢力再大,也有達不到的地方,宋國離晉國太遠(yuǎn)了,我們的軍隊幫不上忙,沒有理由為了宋國而得罪楚國,還是不要管的好。這就是“鞭長不及”(或?qū)懽?ldquo;鞭長莫及”)的來由。
晉景公心有不甘,還想勉為其難。伯宗繼續(xù)說:“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意思是說:再秀美的川澤也會含納著污染物,再壯麗的山林里邊也會隱藏著疾毒;再珍貴的美玉寶石里邊也會隱匿著瑕疵??v使貴為一國之君,也要學(xué)會忍辱負(fù)重,這是符合天道規(guī)律的。國君的一行一動,都要慎重周詳,千萬不要沖動,沖動是魔鬼啊。這就是“藏污納垢”一詞的出處。
晉景公聽后,只好打消了救宋的念頭。但是面子上還過不去,因為不救宋,就意味著公然承認(rèn)放棄霸主角色,于是派使者前往宋國,欺騙宋國人說,我們晉國要救援你們,你們挺住啊。
宋國人引以為真,于是苦力抵抗,固守待援。楚國人將宋國團團圍住,一圍就是9個月。宋城中短衣缺糧,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史書記載,宋城中“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宋人實在沒有辦法,才準(zhǔn)備講和。他們派出大將華元,夜間潛入楚國主將子反的營帳,商談和解之事。宋人滿足了楚國人的和談條件,楚國罷兵而歸。其實,這個時候,楚國的糧食也僅夠支撐兩個月而已。
晉國不能救宋,是一個強烈的政治信號,不僅失信于諸國,而且透射出晉國的大國衰微和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無奈。對于晉的沒落,其他國家都看到清清楚楚。魯國人趕緊派人向楚莊王送禮示好。
“鞭長莫及”的產(chǎn)生反映了春秋時期大國勢力的此消彼長,反映出晉國的衰落和楚國的崛起,后人用鞭長莫及來形容心有余而力不足;“藏污納垢”,有時也寫作“藏奸納垢”,比喻隱藏或包庇壞人壞事,形容壞人聚積的場所。
至此,楚國先后打敗陳國、打敗鄭國、打敗晉國、又打敗宋國,勢力達到了頂峰。楚莊王死后兩年,即公元前589年,楚國召開盟會,會十二國諸侯于蜀地(今山東泰安縣西),其規(guī)模之大,超過了齊桓公的葵丘會盟和晉文公的踐土之盟。
楚莊王之所以能成為一代霸主,除諸歷史機遇外,與他個人的志向追求和稟賦性格有很大的關(guān)系。
總之,楚莊王作為一代霸主,對歷史是有貢獻的。他改革朝政,任用賢能,注意發(fā)展生產(chǎn),使楚國更為強盛,南方小國也逐漸統(tǒng)一于楚,使他們由分散狀態(tài)變?yōu)閰^(qū)域性統(tǒng)一,加速了南方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他多次北上爭雄,與中原會盟人員往來,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交融交匯,為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chǎn)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