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如果說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那么,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的水平,使之發(fā)揮思想先導作用,則是全面深化改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不可或缺的基礎環(huán)節(jié)。
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知不足而后進”,就是要勇于反省和擔當,樹立“為天地立心”、“士以弘道”、“發(fā)思想之先聲”三種意識,切實增強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不辜負當前理論創(chuàng)新的大好機遇,用全部的心血和熱情,努力去完成黨和人民的重托。
“為天地立心”的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到,我國知識分子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tǒng),在這句話中,“為天地立心”居于首位,它指的是用辯證思維去揭示隱藏在表象下、充盈于宇宙中的普遍規(guī)律。這種大智慧也是后“三為”的基礎,沒有“為天地立心”的意識和思維能力,“革命”和“批判”就可能被盲目的主觀意愿所支配,正如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思想家時指出的,他們滿口講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詞句,而實際上卻是最大的保守分子。
樹立“為天地立心”的意識,要最大限度地開闊視野。要站在思想的高峰,把浩瀚的宇宙、流動的歷史盡收眼底,從大格局出發(fā),用大視野來“通古今之變”,把古往今來各種知識、理論、方法融會貫通。“為天地立心”的意識是與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相契合的意識。它必然尊重自然科學的新探索、社會實踐的新發(fā)展,用新事物去糾正和發(fā)展新理論,而不是用既有理論去裁剪活生生的現(xiàn)實和新事物。“為天地立心”的意識是擺脫了各種偏見,擺正了人類與思想者個體位置的意識。它承認宇宙和自然演化是人類社會的母體,承認人類與個體的局限性、過渡性,承認無論在來源還是存在方式上,主體都有受自然力量驅使的被動一面。存在決定意識,主觀服從客觀是任何事業(yè)、任何理論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則。“為天地立心”的意識也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意識,它善于在流變中把握萬事萬物的時間性存在。它承認啟蒙理念及其社會理想的封閉性缺陷,同時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在開放性中建立共識,確立人類社會的新理想。
“為天地立心”的意識無疑對思維能力的要求極高,它要求揚棄片面、靜態(tài)的知性思維,要求掌握整體、流動的辯證思維,也許它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但它仍然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因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母本,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翻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呼喚與之相應的“思想強國”,需要“為天地立心”的意識、能力和責任感,需要承擔與偉大實踐相應的理論創(chuàng)新,需要不斷努力、科學地詮釋中國道路的歷史責任。
“士以弘道”的意識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tǒng)一起來”。這句話意味深長,當外部的學術體制、機制并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尤其需要我們有“弘道”的意識和決心。
要樹立“士以弘道”的意識就要正視和接納現(xiàn)實。“我們的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我國學術研究在命題、思想、觀點、標準、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政府對學術界投入與產出的反差,突顯出長期以來學術界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氛圍并不理想,人文社會學科在研究思維方式上存在“路徑依賴”問題,學術界一部分學者追名逐利,學術研究中大批量機械化的生產平庸成果,而這些平庸的成果大都用高尚的辭藻把自己武裝起來,從而出現(xiàn)“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面對這種狀況,有的學者心灰意冷,有的學者隨波逐流,這些學者顯然沒有領悟“士以弘道”的真諦。完全理想化的現(xiàn)實,無論在學術界還是整個社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承認現(xiàn)實的不理想,把現(xiàn)實當作變動的存在,分析它的來龍去脈,用真知和正能量去改造它,這是“士以弘道”的題中應有之義。
樹立“士以弘道”的意識,就要有敢于亮劍的精神。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偉大社會實踐已經為新思想、新理論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和動力,我們不是沒有發(fā)現(xiàn)真理的能力,也不是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性見解,而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性見解停滯在了爆發(fā)和證實的初始階段。在思想前進的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不是真理的缺乏,而是偽真理的盛行。要弘道,就必須有亮劍般的抗爭精神,要敢于對眼界狹隘、長袖善舞的偽學術權威說“不”。還要敢于對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及其標準說“不”。學術界是進行高水平思維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地方,它要拿出對改革和時代進步有用的思想,就像企業(yè)要創(chuàng)造利潤來回饋社會一樣。效率低下、無法創(chuàng)造價值的企業(yè)會被市場和社會所淘汰,而低水平重復、在西方或傳統(tǒng)話語體系內兜圈子、與實踐脫節(jié)、缺乏指導作用的理論卻可以在獨立的學術圈內安穩(wěn)、滋潤地自我繁殖,哪怕其產品無用,甚至混淆是非。這是極為不正常的,需要我們樹立起“士以弘道”的意識進行抵制。
樹立“士以弘道”的意識還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的大學問、真學問源于內心的呼聲,它是一個人得天地之浩然正氣,具有強大定力的展現(xiàn),是一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zhí)著堅守,它與制造學術泡沫的花拳繡腿沒有絲毫關系。毋庸諱言,耐得住寂寞也是當前我國學術界的短缺品質,正因為如此,它更應該成為一名合格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矢志不渝地去追求的境界。要改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低水平重復的現(xiàn)狀,還要經得起誘惑,要以對社會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學習、學習、再學習,思考、思考、再思考。“為學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非心無旁騖,無以“弘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