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我們一家到蘇州金雞湖畔游玩。游玩過程中遇到的兩個教育孩子的畫面,表現(xiàn)出教養(yǎng)在家長的身上是多么地重要。
那天中午,早早地吃完午飯,我們一家人就沿著金雞湖長堤一路游玩。汗流浹背之際,我們來到了靠近湖邊的一處有條椅的地段,不由自主地坐在了條椅上。正在我們休息的時候,忽然聽到孩子的哭聲,我轉(zhuǎn)過身向湖邊看去,一幕場景映入眼簾。
一個30歲左右、帶著眼鏡的男子用手拎著孩子的雙臂,嘴里說著什么,走到湖邊,做著向湖里丟的樣子,嚇得孩子“哇哇”大哭。而孩子的媽媽卻好象沒有看到一樣,坐在條椅上,完全沒有阻擋的意思。我的心里不禁一怔,“這媽媽怎么了,孩子哭成那樣,也不喝一聲丈夫,怎么舍得?”在我一旁的妻子也不解,“怎么這樣嚇孩子呀?”哭成一團的孩子被爸爸放下后,我們才看清,孩子3歲左右,是個漂亮的小女孩,解放了的她抽泣著走到媽媽的身邊,委屈地嘟著小嘴。而孩子的爸爸卻在湖邊欄桿與湖邊石頭的間隙處,彎曲著身體,試圖從湖里拿什么東西。幾經(jīng)努力,終于拿到了他要拿的東西,原來是一只空礦泉水瓶,年輕男子將從水中撈起的空瓶子丟到一邊的垃圾箱內(nèi)。這時我恍然大悟,剛才孩子將那只空瓶子扔到了湖里,孩子爸才用那種方法嚇唬孩子,怪不得她的媽媽那樣任憑丈夫?qū)Υ⒆?。我和妻子、女兒目睹了年輕夫妻教育孩子的一幕,深深地為這對年輕人教育孩子遵守公共場所衛(wèi)生的行為所折服。在我們一家交流感受的時候,看到那個小女孩拿著兩張擦眼淚的面紙走到垃圾箱邊,將面紙扔到了垃圾箱內(nèi)。
游玩了一陣以后,頭頂上瘋狂的太陽,讓我們失去了繼續(xù)游玩下去的興致,便掉頭從原路返回。走到龍騰橋的南側(cè),一陣嘻笑聲吸引了我的目光。
龍騰橋南側(cè)靠近金雞湖的一邊,是一片綠地,湖邊有一排垂楊,一群游人在空地上游玩,嘻笑聲就是從那里傳來的。我看到有兩個4、5歲的孩子,頭上帶著用垂楊柳枝編成的花籃,一個大人的手上也拿了一只花籃。兩個孩子追逐著,嘻笑著,也許是小孩頭上的花籃編織得不是太緊,在相互的追逐中散開了。這個孩子隨手將散開的花籃丟到了湖里。我站在橋上向湖里看去,已經(jīng)有三四只花籃散落在湖面上。
金雞湖畔看到的兩幅畫面,久久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同樣是為人父母的家長,教育孩子所采取的方法卻有著如此大的差異。那個被爸爸拎著向湖里丟的孩子,她也許會很久地記得爸爸在湖邊處罰她的事情——將喝干了水的空瓶子扔到了湖里,卻讓她受到了爸爸如此對待,這會在她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重重的一筆:不能將空礦泉水瓶(雜物)扔到湖里,日后她必然會養(yǎng)成不在公共場所亂扔?xùn)|西的良好習慣。而那兩個向湖里扔花籃的孩子,他們不會記得在湖邊發(fā)生的這一幕,在他們看來,將沒用的東西(雜物)扔到湖里,是再正常不過了,一而再地向湖里扔了三四個花籃,沒發(fā)生什么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也許會有這樣的烙?。弘S手扔?xùn)|西是很自然的事。
記得媒體曾報道:2013年10月1日,11萬人在天安門廣場冒雨看升旗,升旗儀式結(jié)束后,天安門廣場留下的垃圾,最密集處甚至露不出地面。150名保潔員人手一把掃帚,2輛清掃車,2輛垃圾收集車,以“拉網(wǎng)式”的排兵布陣,用了30分鐘才全部清除。初步估計,清掃的垃圾多達5噸左右。在天安門這樣一個莊嚴的地方觀升旗儀式,本是一件十分莊重的事,可是國人隨手亂扔垃圾的舉動實在是讓人汗顏。是不知道“隨手亂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表現(xiàn),還是壓根兒就沒有保護公共場所環(huán)境的習慣使然?;氐角胺剿f到的兩個孩子,如果讓他們也置身其中,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會是怎樣呢?那個被爸爸教訓(xùn)的女孩,她會隨手亂扔垃圾嗎?而那兩個編織花籃的孩子,又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有幼教專家提出這樣的觀點:三到六歲是一個人教育與發(fā)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是一個人發(fā)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zhì)都會在這個時期基本成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所有事物懵懵懂懂,成人們的言談舉止是他們最直接的老師,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們?nèi)松^、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對于我們的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言傳身教的作用,自己的所做所為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先生所說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學(xué)。”則更加明確了在兒童時期加強對孩子教育的意義所在。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大人們想畫上什么樣的圖畫,就會是什么樣的圖畫。這主要就要看畫畫的人具備什么樣的素質(zhì)、心中想畫什么樣的圖畫。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家長是什么樣子,教育出的孩子往往就是什么樣子,這就是熏陶的力量,更是耳濡目染的結(jié)果。從這種意義上說,努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重視言傳身教的作用,做一個“智慧家長”,讓孩子感受文明的滋潤,從而健康成長,應(yīng)該成為每個做家長努力追求的目標。
高爾基先生曾經(jīng)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兒。”可是,怎么愛孩子,怎樣教育孩子,卻是擺在我們家長面前的一道必答題。但愿金雞湖邊兩個教育孩子的事例,能對我們年輕的家長有所啟發(fā)。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wǎng)獨家稿件,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網(wǎng)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wǎng)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學(xué)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