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解行政糾紛,維護社會穩(wěn)定
化解糾紛,從源頭上減少矛盾,必須走法治之路,靠人治是走不通的,前一階段信訪制度暴露出來的問題有些就是人治的弊端。
現(xiàn)在來看,需要建立一個多元的解決行政爭議的體系。首先就是調解,這是最基礎的,調解以外還有仲裁,有裁決(主要是行政裁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提起訴訟。調解、仲裁、裁決、復議、訴訟,解決行政爭議的渠道很多。但在法治體系里有一個基本的規(guī)則,司法最終解決,也就是說最后是法院裁判。從層次上來說,還應建立多層次的解決行政爭議的機制。第一個層次是廣泛的基層化解糾紛的機制,由基層來解決這些糾紛與矛盾,可以在基層設置各種解決糾紛的機制。比如學校,教育部也曾經有過規(guī)定,學校內部可以建立解決糾紛的機制。如果能夠普遍建立起這樣一個機制,現(xiàn)在很多的糾紛矛盾就在基層解決了。在有的國家,公務員之間,公務員和領導之間有什么糾紛,也有內部解決機制。第二個層級是行政復議。行政機關設置的糾紛解決機制,在我們國家是行政復議,在美國是行政法法官,在英國是行政裁判所。美國的行政法法官解決的糾紛要達到百分之九十幾,只有不到百分之十才會起訴到法院。英國的行政裁判所也很有特點,有一年有120萬起案件,經過了行政裁判所以后,只剩下5000件提起訴訟,絕大多數(shù)都在行政裁判所化解了。行政復議的體制是相當起作用的,關鍵在于要中立、公正。訴訟是最高層級的糾紛解決機制。在有關組織或行政機關內,建立起普遍的調解和裁決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四、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增強法治思維
習近平同志曾經提出,我們辦事要依法,遇事要找法,解決問題要用法,化解矛盾要靠法。碰到問題首先想到法律上怎么解決,這就是法治思維、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起點應該是合法性思維。這個事合法嗎?符合法律規(guī)定嗎?其中包括職權法定思維,這是不是本部門職權范圍的事情?其次是有保護權利的思維。政府要很好保護而絕對不能損害公眾權利。再者,要有程序思維,即是否符合程序。最后,要有公平公正思維。
(二)掌握法治方式
一是要科學立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的立法比較完善,但是,規(guī)定政府怎么管比較多,怎么能夠使社會共治少。二是健全權力運行機制,立法之后,關鍵問題在執(zhí)行,而對政府而言,制定規(guī)范也是一種執(zhí)行,運行的機制要完善起來。三是解決爭議要依靠法治途徑。
(三)正確處理改革創(chuàng)新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實踐中大家經常對改革創(chuàng)新與依法行政的關系產生困惑,要改革創(chuàng)新,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怎么改革呢,什么都依法辦,怎么創(chuàng)新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已經指出要把立法和改革的決策聯(lián)系起來。第一,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jù),法律上有明確規(guī)定。第二,對立法來說,要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對于實踐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第三,實踐的條件還不成熟,還需要先行先試的,按法定程序作出授權。但是實踐中不是那么容易,授權的法定程序還不明確,有待進一步完善。第四,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及時修改、廢止。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