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3000年前,我們的先民怎樣戰(zhàn)勝了末日危機?西晉的腐敗奢靡到了怎樣讓人瞠目的程度?一面詭異的鏡子為何成為宋代以文立國的起點?一本失傳已久的明代奇書怎樣回歸祖國?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你都可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的正史通俗讀物——《中國故事:中華文明五千年》——中找到答案。值此建黨95周年之際,經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授權,宣講家網自7月1日起連載《中國故事:中華文明五千年》,以饗讀者。
中華民族變法圖強的改革精神,發(fā)軔于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諸侯國間弱肉強食的爭霸戰(zhàn)爭不斷上演。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fā)展,改革家們順應時代的需要,通過一次次嘗試,沖破一道道阻力,探索強國之道,為國家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到現(xiàn)在,這種不畏艱難、勇于開拓、奮發(fā)圖強的精神仍一脈相傳,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
囚徒拜相
導讀:齊桓公的霸業(yè)如何成就?齊國的命運為何能與管仲這個曾經的囚犯緊緊綁在一起?
公元前684年, 正值春秋時期。 列國并峙, 征戰(zhàn)不休, 邊境各族也發(fā)展起來了。各國相互攻伐,爭強求富成為新的時代主題。此時,齊國桓公剛剛即位,正躊躇滿志地想要成就一番霸業(yè)。
這一天,在魯國通往齊國的道路上,一輛囚車正在狂奔。車上的囚犯即興編了一首激昂的歌曲,一路教車夫唱著。車夫越唱越起勁,越唱車駕得越快。囚犯應和著車夫的歌聲,臉上卻不時露出緊張的神情。這個囚犯是什么人,又為何如此行色匆匆呢?
圖 4-1 漢代畫像石拓片《管仲射小白》
事情還要追溯到兩年前,當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時,齊國發(fā)生了一起宮廷政變。公子小白的哥哥齊襄公被堂弟公孫無知所殺。但不到一年,篡位的公孫無知也被國人殺死,齊國一時沒有了國君。正在國外避難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同時回國爭奪君位,公子糾的師傅管仲在和小白狹路相逢時放出暗箭,恰中小白的帶鉤。(圖 4-1)小白詐死,得以趕在公子糾前入齊即位,捷足先登,這就是后來的齊桓公。
公子糾和管仲敗退到魯國, 齊桓公為絕后患, 叫魯莊公殺死公子糾, 交出管仲,否則齊軍將全面進攻魯國。魯莊公心驚膽戰(zhàn),在齊國的壓力下,下令殺死公子糾,并將管仲擒住,準備送還給齊桓公發(fā)落。
囚車上的人正是管仲。管仲生怕魯莊公改變主意,將他抓回處死,所以一路飛奔。本來兩天的路程,結果管仲只用了一天半就平安到達了齊國??墒牵谶@里等待他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
在齊國邊境,管仲見到的竟是他的老友鮑叔牙。鮑叔牙命人打開囚車,去掉刑具,又讓管仲洗浴更衣,并對他說,齊桓公有做霸主的遠大志向,希望他能輔助齊桓公治理國家。
管鮑二人自幼相識,家境優(yōu)越的鮑叔牙非但沒有看不起沒落貴族出身、窮困潦倒的管仲,還和管仲一起經商。每次分錢管仲會多占些便宜,鮑叔牙也理解管仲這么做是為了贍養(yǎng)母親,一來二去,兩人相交甚篤。
管仲曾想通過當兵從政,但事實證明,他不是個當兵的料。在軍隊服役期間,管仲曾多次臨陣脫逃。人們譏笑管仲貪生怕死,只有鮑叔牙認為他有真才實學,且謀大事不拘小節(jié)。因此,鮑叔牙向齊桓公力薦管仲,說管仲乃天下奇才,要齊桓公以齊國強盛為重,忘掉舊怨,赦免并重用管仲。齊桓公是位明君,心胸廣闊,他認真聽取了鮑叔牙的建議,決定選擇吉日,以非常隆重的禮節(jié)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賢達大度。
管仲沒有想到,從此之后,齊國的命運就和自己這個曾經的囚犯,緊緊綁在一起了。
齊桓公之所以有稱霸之心,源于西周實施“封邦建國”后,有的諸侯國發(fā)展壯大,有的則每況愈下,強國想要逐鹿中原,就要向弱國發(fā)起攻伐。齊桓公即位之前,齊國就先后兼并了幾個小國。而此時,“夷狄”對華夏諸國的進擾越來越頻繁,本應維護各國和平的周王,卻由于土地和人口的不斷減少,淪落到反要依靠諸侯國接濟的地步。
這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替周王號令天下,維護華夏的穩(wěn)定。胸懷大志的齊桓公很想擁有這樣的資格,但齊襄公留下的齊國,是個朝綱混亂、國力不振的爛攤子,經常被山戎等外族騷擾。管仲真的能如鮑叔牙所說,幫助齊國稱霸中原嗎?
齊桓公也有同樣的疑問。管仲的回答是:要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就要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就要從愛惜百姓做起;愛惜百姓,就要先使百姓富足。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關于治國圖強之道的闡述,打消了桓公心頭的疑慮。不久,齊桓公拜管仲為相,還尊稱他為仲父。
管仲拜相后,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這一天,臨淄城東十里的農民們紛紛跑到田里看熱鬧。幾十個分管農業(yè)的朝廷官員和隨從帶了丈量工具,正準備測量被劃成“井”字的農田的尺寸。大家議論紛紛,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呢?
原來,管仲推行了“均田分力”“相地衰征”的土地政策。“均田分力”就是把土地公開折算后租給農民,使其分戶耕種。這樣可以讓農民自覺抓緊農時,不辭勞苦地經營,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與“均田分力”相配套的是“相地衰征”的新田賦制改革,就是依據土壤的肥瘠征收數(shù)額不等的實物農業(yè)稅。管仲的改革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使齊國收到了“粟如丘山”之效。
一次,齊桓公出外打獵,因追趕野鹿而跑進一個山谷。齊桓公看見一個老人,就問這位老人這是什么山谷,老人回答說叫愚公山谷?;腹闷鏋槭裁唇羞@個名字,老人說他本人就叫愚公?;腹^續(xù)追問老人名字的來歷,老人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原來,老人畜養(yǎng)了一頭母牛,生下一頭小牛,小牛長大后,老人賣掉小牛買來了一匹小馬。一個少年說牛不能生馬,就把小馬牽走了。附近的鄰居聽說了這件事,認為老人很傻,就叫他愚公?;腹堰@件事告訴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桓公拜了兩拜,說:“這是臣下的愚笨,才會有這樣強取豪奪的事情發(fā)生。那位老人知道現(xiàn)在斷案不公,所以只好把小馬給了那位少年,還是讓臣下去做一些修明政治的事情吧。”
管仲既推行道德教化,更主張依法治國。他認為,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確:殺有罪,不寬赦,執(zhí)行刑罰一定要說到做到。國君統(tǒng)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開,下面行事就都能合于制度。所以說,隨意增刪法令的,不執(zhí)行、不遵守法令的,以及扣押法令的,都必須處死。法令有了權威,下面的人就畏懼了。公元前 685 年,齊桓公接受管仲依法治國的理念并在齊國實施。此后,“事斷于法”便成為法家法治的基本理論。
一次街頭偶遇,管仲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這天,在臨淄的一條街上,管仲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婦女抱著她兩三歲的女兒大聲痛哭。管仲走近一問,原來,官府經常會在糧食收成之前催繳各種賦稅,因為沒錢,她和丈夫不得不靠借高利貸來維持生計。如今家里債臺高筑,她的丈夫也因過度勞累病倒了,無奈之下,她準備把唯一的女兒賣給別人換點兒救命錢。聽完婦人的哭訴,管仲趕忙把身上所有的錢給了她。管仲陷入了思考:怎樣把有相同境遇的貧民從高利貸的囚籠里解放出來呢?
一天,齊國各地放高利貸的人都收到了齊桓公的邀請,春風滿面地趕到臨淄赴宴。在發(fā)出邀請之前,管仲先下令各地前來朝拜齊侯者,獻禮中必須有一種名為“鐻(j ù )枝蘭鼓”花紋的美錦。此后,“鐻枝蘭鼓”美錦價格暴漲,每匹價格翻了好幾倍。席間,齊桓公起身向與會者敬酒,感謝他們把錢、糧借給貧民,及時為朝廷上繳了稅賦。看著大家喝完酒,齊桓公突然話鋒一轉,提出想給貧民們償還高利貸, 但苦于國庫空虛, 想拿 “鐻枝蘭鼓” 美錦換取他們手上的借貸憑條。最終,齊桓公用不到 3000 匹的織錦,清償了全國貧民的高利貸本息。老百姓聽到這個天大的喜訊感慨萬分,國君對我們如此關懷,誰還能不用心種田除草?
這正是管仲改革的主旨之一:改革必先安民、惠民。頒布的政令只有順乎民心,才能保證改革的深入和持久。
圖 4-2 戰(zhàn)國盔形器
考古工作者在山東濱州發(fā)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鹽業(yè)遺址群。通過對出土的盔形器(圖 4-2)、濾器等的分析,可以看出當時齊國沿海地區(qū)的鹽業(yè)生產已經相當發(fā)達。這里面也有管仲大膽改革的功勞。
一天,齊國的食鹽生產重地渠展的人們都在私下傳著一個消息:官府要禁鹽了!要知道,渠展人幾乎都以制鹽、販鹽為生,這一禁豈不是斷了大家的生路?一時間,人心惶惶。
心神不寧的不只是渠展的老百姓,還有朝廷里的一些官員。朝堂上,管仲上奏,他打算發(fā)布政令,將食鹽的生產權給予私人,之后全部由官府統(tǒng)一收購,統(tǒng)一銷售。管仲話音剛落,三朝元老寧越馬上厲聲反對:“撇開工商業(yè)者地位低賤不說,這么做很可能重蹈周厲王壟斷工商山澤之利而引發(fā)‘國人暴動’的覆轍,齊國禍不遠矣!”
管仲何嘗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周厲王專山澤之利為禍,而自己的食鹽專賣政策則允許甚至鼓勵私人生產,政府僅僅控制食鹽產品的購銷,這與周厲王有著本質區(qū)別。 更重要的是, 工商業(yè)的贏利能力遠遠大于農業(yè), 是增強國力的最佳途徑。最終,齊桓公站在了管仲這一邊。
管仲實施專賣方針,敞開鹽池讓民間自由生產,然后由國家統(tǒng)一收買。因為操控了鹽業(yè)的銷售和產值,進而操控了報價,齊國的鹽出售到別國去,售價被抬高到成本價的 40 倍,國家和商賈都得利頗豐。
在行政、軍事、外交等方面,管仲也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新舉措,讓人耳目一新。管仲的變革,少了“禮儀”之類的禁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引導和改變社會風氣,并從社會制度上加以明確。梁啟超稱管仲為中國最大的政治家一點也不為過,管仲雖然生活在春秋時期,可他的頭腦絲毫不老舊呆板,治國如是,對外稱霸亦如是。
公元前 679 年,齊桓公在鄄(今山東鄄城北)會盟諸侯,開始其霸業(yè)。公元前 667 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幽地會盟,周惠王也派人參加了這次盟會。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義,向齊桓公授予侯伯的頭銜。從此,齊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霸主。
為名正言順地召集各國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管仲建議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就這樣,在齊國的主導下,各諸侯國北擊山戎,南伐楚國,維護了春秋時期的大局穩(wěn)定。
公元前 661 年的一天,齊國君臣正在議論國事,忽然有人報告收到邢國發(fā)來的告急文書,稱遭到北方狄人的大舉進攻。幫還是不幫?考慮到華夏各國多為近親,同根同種,不能見死不救,管仲建議齊桓公馬上派兵前往救援。
在評價齊桓公霸業(yè)時,孔子說,齊國之所以能稱霸,全在于管仲的協(xié)助。如果沒有管仲,華夏諸國就會倒退到“被發(fā)左衽”的時代了。(“被發(fā)左衽”語出《論語·憲問》,指披頭散發(fā),衣襟向左,是夷狄的特點;華夏的特點是“束發(fā)右衽”。)
齊國帶領各國擊退了入侵的戎狄,而同時期位于西亞的亞述帝國和巴比倫王朝卻沒能經受住外族的入侵。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兩河流域平原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區(qū)” , 巴比倫人就生活在這里。 住在巴比倫以北的亞述人是一支武士民族,有著強烈的好戰(zhàn)欲望。公元前 7 世紀,亞述征服了巴比倫,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后歸入它的版圖。
然而,亞述人熱衷軍事征伐,忽略了經濟生產。歷史的轉折出現(xiàn)在亞述國王巴尼拔在位期間:衰退的國力已難以支撐巨大的征戰(zhàn)耗費,對被征服地區(qū)的震懾力也急劇下降,游牧部落西徐亞人趁機入侵,被征服地區(qū)紛紛獨立。
好戰(zhàn)必亡。公元前 626 年,被亞述人任命為巴比倫尼亞總督的那波帕拉薩起義反抗亞述,建立新巴比倫王國,力圖復興巴比倫文明。公元前 605 年,最后一座亞述城鎮(zhèn)卡赫美什被攻陷,亞述王自殺。
公元前539年10月5日的晚上, 新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縱情享樂的奴隸主們以為他們的城墻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波斯人會利用穿過城墻的幼發(fā)拉底河打進來。
圖 4-3 古巴比倫楔形文字
圖4-4 古巴比倫 《漢謨拉比法典》,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匯編,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法典銘文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巖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該石柱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權的權標的浮雕,以象征君權神授;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共 3500 行 282 條。)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fā)展最早的地區(qū),為世界文明發(fā)展寫下了輝煌的一筆。這里發(fā)明了人類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圖 4-3),建造了第一座城市,編制了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圖4-4), 發(fā)明了第一個制陶器的陶輪,第一個闡述了上帝 7 天創(chuàng)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巴比倫帝國的突然毀滅,讓燦爛的兩河流域文明戛然而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