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里開花墻外香
布萊希特的《高加索灰欄記》的“楔子”中,作者借劇中角色的說明,明確地告訴我們故事題材的來源:“一個非常古老的傳說。它叫《灰欄記》,是從中國來的。當然,我們的演出在形式方面做了更動。”
《高加索灰欄記》中的故事發(fā)生在中世紀的格魯吉亞,在一場暴動中,總督被殺??偠椒蛉藗}惶出逃時只顧惜金銀財物,自己的親生兒子小米歇爾被她遺棄。善良的幫廚女傭人格魯雪·瓦赫納采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救出了孩子,并經(jīng)歷千辛萬苦將他撫育成人。叛亂平息后,總督夫人為了繼承遺產(chǎn),強行索要孩子。
法官阿茲達克巧用灰欄斷案的辦法,總督夫人貪財殘忍,不顧孩子死活拼命往外拉扯,而格魯雪則由于歷經(jīng)艱辛撫養(yǎng)過孩子,不忍心孩子被拉傷,故事的結(jié)局與元雜劇不同的是:小孩不是判給其生母,而是判給撫養(yǎng)他的女傭格魯雪。因此布萊希特在另外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升華了《灰欄記》的原主題,歌頌了處于社會下層的普通人的崇高品格。
令人極其詫異的是,這個劇本在中國的命運遠不如在國外那般的走紅。盡管后世包公小說、包公戲?qū)映霾桓F,可是卻都有意無意地避開了這個故事。明代的傳奇、南戲劇目里很難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明代的小說《百家公案》,將歷史上流傳的包公以及不是包公的離奇破案故事幾乎一網(wǎng)打盡,可就是找不到這個“灰欄記”。晚清的《三俠五義》,再次集包公故事之大全,卻依舊沒有這個故事。近代各類戲曲中的包公戲劇目,大多來自于《三俠五義》,也就因此都沒有這個精彩的故事。
違反禮法原則的故事
這個問題說起來是個傳播學的問題,可是歸結(jié)到底,卻依然是個法律文化的問題。
這個劇目從古人的眼光來看,實際上是相當?shù)?ldquo;離經(jīng)叛道”。戲里的主人公張海棠,妓女出身的小老婆,在丈夫死后,要和大老婆爭奪兒子,這在中原漢族傳統(tǒng)的法律里,以及正統(tǒng)的家族倫理里都是行不通的。
首先,兒子盡管是小老婆親生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的家庭中,小老婆養(yǎng)的兒子,在法律上的“嫡母”,就是丈夫的大老婆、正妻。所以實際上沒有爭奪的必要,大老婆做母親的名分固然存在。
其次,無論何種情況發(fā)生,兒子總是屬于男方家庭的。小老婆被丈夫趕出家門、或者丈夫死亡,都沒有小老婆帶走兒子的道理。
再次,丈夫死亡的情況下,大老婆自然接替家長位置,家產(chǎn)自然屬于她來掌管——理論上是替兒子在掌管,最后還是要由兒子來全部繼承。因此馬均卿的大老婆大可不必這樣大費周章,所謂的“官了”、“私了”,是沒有意義的。實際上按照法律,就是“私了”這一條路。所以應該是張海棠主動起訴大老婆毒死丈夫,才有可能獲得兒子、也就是獲得家產(chǎn)的辦法。
那么為什么李行甫會這樣寫呢?只能推測當時被拋離了社會主流的士大夫們對于傳統(tǒng)法制甚至倫理的懷疑,以及為了取悅于他們棲身的勾欄女子,特意為她們寫一個能夠昂首做人的故事。
而元朝以后,讀書人都回歸到社會主流,讀書,參加科舉考試,進入特權(quán)階層,成為士大夫,因此也就不會對這個離經(jīng)叛道的故事感興趣。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央視法律講堂主講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