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里的古戲臺
在楠溪江,每一座古村落的建筑核心,一定是宗祠,而宗祠對面一定搭建一座戲臺。
居于宗祠正廳中間的祖先牌位,與院子里背靠“中央照門”的古戲臺面對面,祖先也看戲。
沒戲的日子,人生如戲都躲進“出將”、“入相”的背后,唯有空寂的戲臺與祖先牌位對視,被風(fēng)蝕的臺柱子支撐著一片虛無。戲臺簡潔,四根粗壯的楠木腳撐起將近一人高的平臺,當(dāng)年的雕梁畫棟早已容顏不再,蒼老的木色反而露出草根氣的本質(zhì),隨意親和。
在寥寥的戲臺上方,疊瓦不含糊,榫構(gòu)不放松,出檐深闊,翹角總比一般的飛檐伸得更長、翹得更高,那是戲臺的金冠。無論是白云舒坦,還是霧靄沉郁,斗拱飛翹,青瓦鋪陳,總能為天空別裁出浪漫的線韻、尊嚴的勾勒,倔強地宣諭著人的追求和意義,它似乎并不在意風(fēng)雨的雕蝕。
農(nóng)人會在意,他們會時時勤拂掃祖先的牌位,加固戲臺的基柱,這是他們精神自理的廣場,心靈休憩的家園。方寸之間,掂出了歷史的分量。
偶然一聲蟬鳴,草叢里的一個生命企圖,瞬間便可穿越時空,打碎了時間無所不能的優(yōu)越感,喚醒了曾經(jīng)擁擠在這戲臺上下左右前后的眾生故事。人活著就得熙熙攘攘,塞滿歷史的舞臺,相爭相斗又要相互扶持,將文明傳承下去。
農(nóng)耕視節(jié)氣為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是祭祖的節(jié)日。祭祖的日子,全族狂歡,殺豬宰羊,犧牲太勞享饗在祖先的案頭上,大門一關(guān),鼓板便打?qū)⑵饋?,引笛長吹,歌舞說唱登臺,一出一折亮相,都是百姓日用的悲喜劇。
臺上喜怒哀樂、幽默詼諧,臺下洋溢著透著精氣神的放松筋骨的草根樂趣。祖先們也很滿意,享受了小子們的孝敬之外,它們最關(guān)注的是祖訓(xùn)通過戲臺傳達給子弟,耳濡目染孝義之道,培養(yǎng)道德自律的習(xí)慣,自我約束,教化鄉(xiāng)俗,風(fēng)熏一方,永旺香火。
戲散了,當(dāng)宗祠的大門一開,那些不識字的丁男頑兒、閨閣老媼,口口相傳,就像風(fēng)說書一樣,將戲臺上的善惡風(fēng)景傳遍院落隔墻、井沿溪邊、田間地頭,甚至翻山越嶺,隨揚帆而出海。
在楠溪江,古村落布局,書院和私塾,一般不會與宗祠混搭,但戲臺一定是在宗祠內(nèi)部。宗祠在村子里的中心位置,它的建筑結(jié)構(gòu)源于一種宗族自治的原則,它的精神功能,分區(qū)明晰:祭祖、公議、演戲,在民間自治的傳統(tǒng)中,表明了家與國的邊界。
在這座自治城堡里修身齊家,演戲是一種最好的教化方式,一種最自然方便的精神自治渠道。尤其是對于那些目不識丁的男女老少,在觀得戲臺上的人生中,明白自己的人生角色、活著的意義以及價值準則,并將這種教化沉淀為歷史的傳承,一種中國特有的民間文化的傳承方式。
戲臺上演的叫“南戲”
楠溪江兩岸,山似石屏連綿,勢拔壁峭,一路呵護著溪水潺柔,剛?cè)嵯酀纳剿?jié)奏,潛移到兩岸移民的骨髓里,默化為他們的心靈韻調(diào),感發(fā)出“南戲”的說唱形式,自成一方水調(diào)悠悠的社戲風(fēng)情。
可以說,楠溪江是南戲的母源、昆曲八百年的源頭。南戲,也叫戲文、南詞,最早出自元人夏庭芝所著的《青樓集》中,這種帶有元朝劃分南北的時代稱呼,大概是為了區(qū)別于元雜劇。其實宋人則直接稱“南戲”為“永嘉雜劇”,或“南曲戲文”,或簡呼“南詞”。
南宋末年劉塤著《水云村稿》,在其中的“詞人吳用章傳”一篇里,寫道:“至咸淳,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然后淫哇盛,正音歇。”咸淳已是南宋度宗時代了,“淫哇盛,正音歇”,表明永嘉戲曲很流行,以至于朝廷欽定的正統(tǒng)主旋律都歇菜了。明代大文豪祝允明在《猥談·歌曲》中記道,南戲出于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際,稱之溫州雜劇。明代畫家徐渭也頗通戲曲,他在《南辭敘錄》中談到,南戲在北宋末、宣和年(1119-1125年)、徽宗朝時已濫觴,這部頗具權(quán)威的南戲史研究專著還認為,南戲盛行始于宋室南渡,北人南遷之際,號稱“永嘉雜劇”、“永嘉戲曲”,又稱“鶻伶聲嗽”。
錢南揚先生在《戲文概論》中考證云:“鶻伶聲嗽”是宋金時代的市語行話。洛地先生在《戲曲與浙江》中考證“鶻伶”就是宋人對永嘉一帶優(yōu)伶的稱呼,而“聲嗽”則指唱念的腔調(diào)。
楠溪江一定是南戲的靈了,溪水潺潺是永嘉雜劇的調(diào),括蒼山之綿延是永嘉戲曲的腔?!端鍟?middot;地理志》就有記載,永嘉之地,早有“尚歌舞”的傳統(tǒng),民間流行“俗曲俚詞”,“社火”更盛。
唐朝,永嘉很流行鬼事祝祠盛會?!度莆摹酚嘘扆斆伞兑皬R碑》詩:“甌粵間好事鬼,山椒水濱多淫祠”。宋后,永嘉的巫祝之風(fēng)更盛,祈福禳災(zāi),競相立廟,建筑“樂亭”以演雜劇百戲酬獻鬼神。這是北宋永嘉進士許景衡在《橫塘集》“獻王祠”詩中,提到的當(dāng)年永嘉一帶祀、戲之風(fēng)情。“列國提封倚樂亭,九河分處見孤城。池臺釣罷人何在,邱壟春來草自生。遺像丹青皆舊物,斯民簫鼓漫新聲。誰能特表平生事,祝史從官得幣牲”。南宋葉適在《永嘉端午行》也有詩:“巖騰波沸相隨流,回廟長歌謝神助。”《水心文集》里還記述了南戲的盛況,雖酷暑亦不能停演,如果遇到府縣官衙禁止,便假托是禳災(zāi)祭祀,率眾鄉(xiāng)親呈舉,獲準后,或者就在祠里演出,或者在戲所邊燒香禱告邊演戲??傊?,將演戲與祭祀混搭舉行兩便,官府無可無不可。將祭祀與演戲同時,說明演戲與祭祀同等重要,這種獻祭與演戲的傳統(tǒng)就這樣在永嘉流傳下來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