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豐滿共產(chǎn)黨人形象
張 平
1997年,經(jīng)過幾個月的采訪,我創(chuàng)作出了長篇小說《抉擇》。后來,《抉擇》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先后有上百家報紙連載,上百家電臺連播,印數(shù)超過百萬冊,同時還被改編為電視劇、電影、話劇、戲曲、評彈、連環(huán)畫、廣播劇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
在我的文學生涯中,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收獲。我不斷自問,一部并不完美的小說,為什么會收獲如此強烈的反響和共鳴?最近搬家,我又看到了那十幾大包讀者來信,隨便翻了幾封,一下把我拉回到十幾年前,我再次感受到了當時那種烈火一般的發(fā)自肺腑的情感,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對共產(chǎn)黨員的豐滿形象是多么地向往和企盼!這么多來信,幾乎眾口一詞地對小說主人公市長李高成給予了最高評價,他們甚至熱切地盼望李高成能到他們那里當市長、當書記、當廠長。有一位年輕大學生在信中說,我每一次讀到李高成的那一段話,就止不住血脈賁張、熱淚涌流:“我寧可家破人亡,寧可粉身碎骨,也絕不能讓你們這些腐敗分子毀了我們的國家,毀了我們的改革開放,毀了我們的黨!”
在近些年的文藝創(chuàng)作中,反映當代改革進程,給人民以信心、以力量,刻畫描寫當代優(yōu)秀的、杰出的共產(chǎn)黨人正面形象的作品并不多見。一方面是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改革實踐,一方面與之相匹配的振聾發(fā)聵、黃鐘大呂式的文藝作品卻明顯不足。這是一個令人十分憂慮、深思和警覺的現(xiàn)象。人民需要可歌可泣的正面形象,這是時代的呼喚。作為新時期的作家藝術(shù)家,我們既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社會進步的見證者,渴求進步和變革、勤勞而勇敢的中國人民,給作家藝術(shù)家提供了精彩紛呈、無窮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同人民保持血肉聯(lián)系,奉獻出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是一個當代作家藝術(shù)家的神圣使命。
傾力找尋無私奉獻價值
麥 家
35年前,一個非常普通的日子,我走進了一個極其不尋常的地方,結(jié)識了一群特殊的軍人,罕見迷人的才華和膽識足以讓他們成為名利場上的寵兒。但由于從事了特殊的職業(yè),他們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陽光無法照射到的角落。事實證明,我普通的智商和優(yōu)柔寡斷的性情根本不配做他們的戰(zhàn)友。我被淘汰了!
然而,因為沒有收獲,反而成了永久的想念。時代在轉(zhuǎn)眼間變得喧囂,越是喧囂,他們在我心間的形象越是變得鮮明而亮麗。我知道,時代變了,但我相信他們沒有變。他們不會變。他們不能變。我為他們感動,也為他們心酸。就這樣,我以魔術(shù)的方式再現(xiàn)了他們,這就是我的小說《暗算》。
《暗算》里的幾位主人公:瞎子阿炳、黃依依、陳二湖、“老地瓜”等,他們或終日滯留在大山深處,或長年浪跡四方。滯留的如困獸,浪跡的如游俠。游俠也是困獸,因為他們的內(nèi)心極不自由。很難想象,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工作以“國泰民安”為終極目標,但工作本身具有的保密性又使他們失去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甚至連收發(fā)一封信都要經(jīng)過組織審查。他們拋妻別子,埋名隱姓,為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絞盡腦汁,然而最終又被粗糲的世俗生活“暗算”了。生活對他們不公,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特別的命運。
失去也是得到?!栋邓恪吩诰W(wǎng)站連載時,我注意到,在讀者留下的一大堆評論中,有一個聲音顯得特別堅定而響亮:人們在為他們感動,為他們流淚,為他們祈禱。我知道,時代確實在變,日新月異地變,有些美德變成了迂腐,有些崇高變成了可笑,有些秘密變成了家喻戶曉。但我相信,有些東西,有些價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變的。我寫《暗算》的用意就是想找到這些目光,建立這些價值。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