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還回來嗎?”動身前往北京前,學校里的14個孩子來到宿舍門口,圍著王忠雷,眼神里寫滿擔憂。這個 問題,從7年前王忠雷來到北紅村小學,就有孩子不停在問。在這個祖國最北最貧困最偏僻的農(nóng)村學校點,人數(shù)最多的時候,也僅有3名教師。而今,只有王忠雷和 自己的愛人于晶,堅守著北紅村小學還有14名孩子。
“老師一定回來,只要這里還有學生,我就不會走。”送孩子們離開后,王忠雷告別妻兒,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 4個多小時顛簸的大巴到130多公里外的漠河縣城,而后從漠河坐7個小時的火車前往加格達奇,最后再轉(zhuǎn)車,27個小時到北京。獲得第20屆“中國青年五四 獎?wù)?rdquo;,王忠雷第一次走出黑龍江。“條件比較艱苦,每次有事離開北紅村,學生們都擔心我不回來繼續(xù)上課了。”王忠雷告訴記者,學校近年來的條件其實已經(jīng)有 了極大改善。
沒水沒電沒信號 “全能”老師沒離開
2009年,畢業(yè)于哈爾濱體育學院的王忠雷放棄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到漠河縣當特崗教師。“我從小的愿望 就是當一名老師,只要能實現(xiàn)夢想,在哪兒都一樣!”知道漠河的氣候惡劣,已做好心理準備的王忠雷來到北紅村小學時,還是被嚇了一跳,“學校沒有水,沒有 電,手機也沒有信號。”
王忠雷從村民口中得知,自己并不是第一個來此支教的老師,在他之前來過很多跟他一樣的大學生,而最長的一個只堅持了20多天。得知孩子們一次次擔心詢問老師是否還會回來的真實原因,王忠雷心里很不是滋味。
北紅村小學是復式教學點,學校共有三個年級,一到崗,王忠雷就承擔起了兩個班級的語數(shù)教學工作。漠河有8個月 處于冰雪封裹期,“孩子們年齡太小,班級平房漏風”,王忠雷除了上課,還負責為兩個班級點爐子燒絆子取暖。“最冷的時候,零下四十多度,凍得手通紅,字都 寫不出來,但是孩子們也一直堅持著。”這些學生對于學習的渴望,讓他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說服父母,我要留下來。”王忠雷笑著回憶,“前兩年特別害怕爸媽 來看我,怕他們來這里之后不支持。”
2011年寒假開學的前一天,王忠雷到漠河縣城去為學生們購買學習資料。“買完書,外面已經(jīng)開始在下大雪,村 里唯一一輛通往縣城的車沒來。”焦急的王忠雷四處尋找出租車,“很多司機一聽說去北紅村,都搖頭拒絕了,雪大路不好走。”帶著無奈的心情苦等,王忠雷終于 攔到了一輛愿意捎他回校的車。然而,在距離北紅還有20多公里的地方,由于積雪太厚,司機最終選擇放棄。那個時候,天色已晚。
“明天就開學了,孩子們的書還在我手里呢!”倔強的他與司機告別之后,扛著書沿著雪道往學校的方向走去。“天 越來越黑,我心里也很矛盾,但是什么都晚了,后退前進都是一樣的。”王忠雷向記者感慨,“都說男子漢什么都不怕,很早我就聽老鄉(xiāng)說這里有狼和黑熊,一想到 這里渾身就出汗,那真是害怕??!”
走了三個多小時,王忠雷看到了遠處管護站的燈光。“一進屋里幾個大爺非常驚訝。問我你是怎么來的?”說明情況后,“大爺們給了我吃的東西,并開著一臺拖拉機把我送了回去。”回到宿舍后,王忠雷才發(fā)現(xiàn),由于雪水化了又凍,鞋已經(jīng)脫不下來了。
5口之家齊努力 撐起14名孩子的教育事業(yè)
2012年,在王忠雷的感染下,校友于晶放棄了原本在三亞任教的工作,來到北紅村小學,“2011年的時候,她曾到學??次?,并給孩子們上了一堂音樂課,反響特別好。她覺得來到這里,我們可以教給孩子更多東西。”
兩個青年因為夢想和奉獻而互相吸引,最終結(jié)為連理。“懷孕之后,為了給孩子們策劃一臺六一匯演,于晶遲遲不肯 休產(chǎn)假。”條件再差生活再苦也不說“后悔”的王忠雷第一次流淚了,“去醫(yī)院產(chǎn)檢的路上,車子顛簸厲害,為了孩子的安全,她始終站著不敢坐下,下車的時候臉 色白得像一張紙。”
被檢查出缺鐵性貧血、甲狀腺功能低,于晶拿著化驗單安慰王忠雷,“我真的沒事!調(diào)理調(diào)理就好了。”王忠雷卻愈發(fā)愧疚,“我知道北紅的環(huán)境,青菜供應(yīng)不上,天氣越來越熱存不住吃的,她拿什么調(diào)理,我勸她請假在家養(yǎng)一養(yǎng)身體,她說什么都不同意。”
“隨我來到北紅,她沒有一刻不在受苦,進入六月份,腳開始浮腫,渾身關(guān)節(jié)疼痛,由于沒有青菜,嘴巴也出現(xiàn)了潰爛,上課保持一個姿勢站久了就會動不了……”王忠雷充滿自責,“我覺得自己不配做一個丈夫。”
看到孩子們求知的雙眼,愛人和王忠雷沒有向困難低頭,“我們要堅持下去,讓孩子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去, 擺脫貧窮。”因為夫妻倆的堅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這里,家人們也更加理解他們的選擇。去年,王忠雷的父母也搬到了北紅,“父親給學生們燒鍋爐,母親幫 我們倆照顧孩子。”而王忠雷夫婦承擔起了學校的所有教學工作,“下課的時候,我們倆在走廊上見面,而后交換教室繼續(xù)上課。”
“青年時光非??少F,要用來干事創(chuàng)業(yè)、辛勤耕耘,為將來留下珍貴的回憶。”在一代代村民的努力下,北紅村一年 比一年好,電來了,信號也更穩(wěn)定了。當王忠雷在手機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的寄語時,他很欣喜,“有個孩子考上了加格達奇的重點高中,這些,就是我們最 珍貴的成果。”
“要堅持艱苦奮斗,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辟人生和事業(yè)前程。”王忠雷認為, “習主席的這些話,不僅鼓勵了我,還會鼓勵很多正在經(jīng)受挫折的人。他自己也是從基層一步步克服困難成長起來的。”雖然一家5口目前還擠在一間由教室改造而 成的平房里,但是王忠雷堅信,給14個孩子上課,也是教育事業(yè)。有全家人的支持,他一定能夠改變更多。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