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為當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一項艱巨任務。其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是對我們著力構建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本質(zhì)、內(nèi)容和話語體系的界定;“中國特色”是對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是反映在理論觀念中的當代中國;“中國風格”是就學術話語而言的,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應該凝煉中國話語,有我們學科特有的核心概念,用中國的話語講中國的事情,不僅為中國人喜聞樂見,也要讓外國人能懂,能明白;“中國氣派”就是中華民族主張的“和而不同”“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氣魄。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最核心的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這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但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在這個問題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乃至錯誤觀念,因此需要加以辨析和澄清。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會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的新發(fā)展隔絕開來嗎?
有人會說,強調(diào)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會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的新發(fā)展隔絕開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馬克思主義不是宗派主義,而是最具科學性和開放性的理論體系。只有真正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分清精華與糟粕,繼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真正分清資本主義的政治價值訴求和學術研究成果,吸收世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和新成果??梢哉f,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才能真正具有歷史眼光,不忘本來,繼承傳統(tǒng);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具有國際眼光,不拒外來,取人之長。以為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指導就會作繭自縛,自我封閉,是根本不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和什么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強調(diào)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會妨礙學術自由、百家爭鳴,阻礙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嗎?
有人擔心,強調(diào)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會妨礙學術自由、百家爭鳴,阻礙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這種擔心也是多余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導而不是取代。馬克思主義不可能取代任何一門具體的哲學社會學科,相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問題為導向,有助于推動新的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出現(xiàn)。馬克思主義也不可能為任何一門社會學科的研究提供具體的學術結論,它提供的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不是各個學科學術結論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具體學科的學術研究結論,應該由本學科的學者們的辯論和爭鳴,以及由能否提供有說服力的材料和理由來判斷,由事實和實踐來決定。
馬克思主義不是“裁判官”,用馬克思主義某些引語作為判斷具體學術結論的“語錄標準”,是教條主義,是實用主義,而非馬克思主義。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體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研究使用的方法。”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精髓和靈魂。馬克思主義不妨礙學術爭鳴,而且主張爭鳴。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與各種學說進行爭鳴。燧石只有在敲打中才能發(fā)出火花,學說只有在爭鳴中才能顯出其真理本性。認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會妨礙百家爭鳴,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本質(zhì),也不符合歷史事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