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遵循新聞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當前,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強勢崛起,深刻影響著人們獲取信息、溝通交流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構建出新的大眾傳播語境,一些主流媒體作品在新語境下因表達“不對路”而傳播乏力。思想通過表達來傳遞。思想再深刻,若缺少恰當表達也將是無槳行舟。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亟須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積極借鑒“微媒體”的表達邏輯和敘事特點,探索和打造主流新聞傳播中的“微表達”,以創(chuàng)新新聞表達方式為抓手,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善用平民視角
“微表達”,意味著在新聞視角上凸顯人文關懷。
近年來受到熱捧的微博、微信平臺,都是基于社交網(wǎng)絡的信息分享平臺。“社會化”是這些平臺成為媒體的基礎——人們的社交活動和社會化需求,推動了內容生產(chǎn)和信息流動,最終使得其中具有公共價值的內容產(chǎn)生大眾傳播的效果。微博、微信的信息生產(chǎn)原理決定其內容的草根性、人文性,公眾擁有議題設置的權力,一些普通人關注的“家長里短”、“鄰里見聞”、“民生思考”,經(jīng)過一再轉發(fā),就成為了輿論熱點。
與之相對,黨的新聞輿論機構長期以來十分強調自身的權威性、指導性,擅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宏觀解讀,擅長對時代特征進行總體把握,但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離普通百姓的生活越來越遠,令讀者產(chǎn)生距離感。
新形勢下,新聞表達要想“出彩”,就要在鞏固傳統(tǒng)優(yōu)勢基礎之上,學習借鑒“微媒體”的表達方式,學會于身邊平凡細微之處提煉時代的本質特征,學會透過微觀層面展示宏觀政策的深遠意義。
首先,將新聞筆觸對準時代洪流中的平凡人,通過個體鮮活的故事激發(fā)時代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闊歷程中,每個普通公民都有資格成為歷史的參與者、書寫者、推動者,這些鮮活的個體值得被尊重、被傾聽、被記錄。近年來,微博、微信將不少普通人推向前臺,成為網(wǎng)絡上的熱門人物:徒手接住墜樓兒童的女業(yè)主、為昏迷老人進行人工呼吸的90后姑娘、光腳穿布鞋作報告的中科院院士、下井前后在照片中判若兩人的年輕礦工……通常“微媒體”只是捕捉了這些普通人的一個瞬間,卻打動億萬網(wǎng)民。這些平凡人物有血有肉,就生活在讀者身邊,將他們的故事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更能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其次,在政策解讀中側重突出“百姓話題”,通過為個體釋疑來解決時代困惑。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統(tǒng)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凝聚改革共識難度加大。普通群眾針對政策的疑問常常是具體的,如果主流媒體在解讀政策時只注重宏觀分析,而對那些群眾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或避而不談或隔靴搔癢,長此以往不僅損害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公信力,更會影響改革“同心圓”的繪制。因此,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用普通百姓的視角來審視報道,將政策中與他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部分通過報道提煉出來,把政策解讀做全、做透、做細,做得好看、耐看、容易看。只有做到讓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喜歡看,新聞輿論工作的引導力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來。
打造樸實文風
“微表達”,意味著在新聞敘事中體現(xiàn)親民風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文風,直接體現(xiàn)出新聞工作者對待受眾的態(tài)度。在過去較長時間里,新聞傳播一直是“我寫你看”、“我說你聽”,主流媒體占據(jù)絕對強勢地位,習慣了高高在上的指導姿態(tài)。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將世界連接成一片信息的“汪洋大海”,受眾擁有前所未有的選擇權,如果媒體還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臉孔,相關信息就會被受眾屏蔽。尤其智能手機和移動網(wǎng)絡普及之后,人們進入“碎片化”閱讀時代,大部分人的閱讀是在等公交、擠地鐵、睡覺前以及各種活動間隙完成的。試問,有幾個人會在擁擠的車廂中閱讀一段毫無生氣的文字?在這樣的閱讀大環(huán)境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就必須擺平位置、放下身段,在具體表達中打造“親民風格”,透過作品和受眾進行真誠的溝通。
首先,語言要簡潔凝練、通俗易懂。毛澤東同志說:“裝腔作勢的東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毛澤東同志的文章和講話簡明深刻、生動活潑,是優(yōu)秀文風的典范。他善于運用群眾語言,如在《反對黨八股》中辛辣嘲諷“空話連篇”:“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他寓莊于諧、幽默生動,如在《別了,司徒雷登》中揶揄美國對華政策的失敗:“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司徒雷登),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現(xiàn)如今,有的主流媒體喜歡在宏偉敘事、時空穿插、華麗鋪陳中展示“實力”,浮夸文風徒然增加讀者的閱讀難度,還被幽默的網(wǎng)民改編成“段子”。其實,文章水平絕不體現(xiàn)在花哨的辭藻和動人的排比句上,越是那些讓讀者看起來毫不費力的報道,在語言上才越是經(jīng)過了多道“錘煉”。
其次,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以說故事的方式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新華社播發(fā)的新聞稿《商業(yè)部長買鞋上當記》,講述時任商業(yè)部部長的胡平買到一雙劣質皮鞋的故事,全文不到600字,卻引發(fā)社會強烈關注,在當年眾多批判假冒偽劣現(xiàn)象的稿件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新聞獎,至今仍不時被提及。這樣的好故事應該更多一些。由此可見,傳統(tǒng)媒體在新聞故事采集方面本身擁有天然優(yōu)勢,如能及時扭轉觀念、深入挖掘,將是主流媒體突破表達困境的有力武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