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落舊家庭的“叛逆者”
長汀,閩西的一座古城。在城西羅漢嶺的半山腰,屹立著“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當年寸草不生的羅漢嶺,如今已滿目蔥郁,之中有株枝干挺拔的柏樹,是1984年瞿獨伊特地從北京來此種下的。談起父親的犧牲,瞿獨伊只說了四個字——“無比壯烈”。
瞿秋白烈士犧牲的那年,瞿獨伊14歲。“父親犧牲時,我年紀還小,可他親切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在我模糊的幼年記憶中,父親清瘦,戴著眼鏡,話不多,很溫和。母親不讓我簡單地叫他‘爸爸’,而一定叫我喊他‘好爸爸’。我就一直這樣稱呼父親。”在瞿獨伊的眼里,瞿秋白一直就是她的慈父。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常州,在故鄉(xiāng)生活了整整18年。常州武進瞿氏,門臺很高,是當?shù)氐耐澹来x書,也世代做官。但瞿秋白的祖父和父親都只有空頭銜,沒做實任的官,早就窮了。瞿秋白幼年過了幾年“少爺生活”,少年時代就在詩詞、繪畫、篆刻、書法等方面顯示出非同凡響的天資。精諳詩書的母親常常教他寫詩作詞。父親瞿世瑋的繪畫技藝頗有功力,教小秋白學畫。瞿秋白10歲那年的大年初一,父親給他買了一部《三國演義》,其中插印了許多惟妙惟肖的人物繡像。書一拿到手,瞿秋白當即就在走廊里翻看著書上的繡像。如此熏陶教育下,瞿秋白十幾歲時就能畫出很好的山水畫了。
在經(jīng)濟狀況還不十分窘困時,瞿世瑋到常州玄妙觀、紅梅閣等處游玩會友,也常帶瞿秋白去。到了瞿秋白十三四歲的時候,家里就已經(jīng)很貧苦,連租房的錢都沒有了,只好寄住在瞿氏宗祠。為了家,為了孩子們,瞿世瑋拋下畫筆,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賬房”。
1915年夏,離中學畢業(yè)只有半年時間,瞿秋白卻無奈輟學。失去上學的機會后,原本一個好說好動的少年變得沉默起來。他悶在房里,往往到深夜還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凝神看書,而且飲食很少,每餐不足一小碗飯。在冷清的瞿氏宗祠里孤寂獨處,這對一個才16歲的少年,心理壓力之重可想而知!
更加沉重的打擊接踵而來——1916年春節(jié)剛過,瞿秋白的母親突然自殺。母親性格柔中帶剛,情感豐富細膩,對秋白特別慈愛。家道衰敗,要強的她鼓動丈夫出外謀業(yè),并將婆婆送去大哥處。不料婆婆在大兒子家里亡故,以致親友都責怪她害死婆婆。也因此,親友都不再對瞿秋白兄弟姐妹六人施以援手。瞿母迫于各方壓力,最終選擇服毒自殺。
這一悲劇使瞿秋白一生的心境、情感都受到影響。每每談起母親,他都沉默無語。母親去世時,家里最小的孩子才3歲。瞿秋白一直很關愛弟弟妹妹,努力維系著失去母親后的親情聯(lián)系,也一心想把弟弟們教育成才。
瞿獨伊今天談起這些傳奇的家世,仍會感慨萬千。呷了幾口茶水,她輕聲嘆道:“家庭破滅的凄慘現(xiàn)實,逼迫父親很早便脫離舊環(huán)境,開始尋求新價值、新出路,這也使他更容易摒棄原有大家庭制度下的‘昏昧’精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